位于筏头乡上皋坞村的王位山,海拔高度与莫干山相当,但民间却流传“莫干山高高,不及王位山的腰”的说法,因而习惯把王位山称为全县“第一高峰”。王位山自然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分属德清和余杭两地共同管辖,其中一半的村民为筏头乡上皋坞村人。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上皋坞村王位山组的村民,到山下的村里办事,比赶趟县外还费劲,原因在于王位山组与自己的村里不通公路。
王位山自然村现有两条下山公路,一条通往余杭黄湖,一条通往邻村东沈,村民驱车到余杭甚至杭州,都比较方便,但到自己的村里,却要绕道几十公里。住在王位山下面的上皋坞的村民,由于历史原因,不少田地却在王位山另一侧的余杭境内,因为翻山不便,长期荒芜。
记者在上皋坞的村道上行走,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在路边搬运毛料,却发现没有一名年轻人。一位年龄七十左右的村民告诉记者,年轻人都不愿待在村里,因为这里太不方便了。
“同属一个村,自家人快要不认识自家人了。”一位在路边整理毛料的村民打趣地说,年纪轻的村民从小在外面读书,成年后又在外面工作,难得回来一趟,一年中见不到几回。
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村里没有一家小吃店,购买日常用品也得跑到四五公里外的筏头集镇。在上皋坞村委会,村干部汪健告诉记者,村里有1800多村民,但常住村里的村民可能不到一半,50岁以下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同样地处莫干山周边,与邻村相比,上皋坞显然已经落后不少。
“许多毛竹烂在山上,前几年可以卖到50元一担,2015年仅剩25元一担了。”汪健介绍说,因为上山的道路不通,村民砍伐和拖运毛竹的成本相应增加,常常是售价抵不过工钱,因此,村里下定决心要开辟林区道路,以降低村民劳动强度,相应减轻毛竹生产成本。其中主要的一条林间道路就是从村里通往王位山的公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修建2公里长,打算2016年再续建余下的1公里多,以打通上皋坞至王位山的“最后一公里”道路,让村民和外来游客能直接从上皋坞村驱车登上德清“第一高峰”。
“‘最后一公里’打通后,通达王位山的原始古道更容易被外界发现,游客更喜欢来了,上皋坞村可以发挥更大的后发优势。”尽管筹措资金非常困难,但上皋坞村负责人说,越是交通闭塞,年轻人就越不愿意待在村里,村里的工作也就越难做,比如要开通道路就涉及到各家各户的山林,家家户户都不愿意多受损失,村委会只有将工作做深做细做透,村民才能理解,2016年要把相关村民的工作做好,攻克这一难关,争取“最后一公里”尽早打通。
“第一高峰”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大。村负责人透露说,目前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看中了上皋坞村的“原始潜力”,把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好了,可以吸引更好的优质项目,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高端旅游项目正在洽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