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德清动态

城增颜值民受惠
发布日期: 2016-12-12 来源:县新闻传媒发展中心

  我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注定在德清大地被深刻铭记。五年来,全县上下砥砺前行、励精图治,每一次满载希望的出发都渗透着智慧和勇气的探索;五年来,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深化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这片土地铺开;五年来,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实施“改革创新、接沪融杭”战略,在加快实现新崛起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风正一帆悬,勇向潮头立。在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特别开设“迎接党代会再创新辉煌”——新崛起征程中的五年成就系列报道专版,将从多侧面、多角度梳理展现全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中的丰富经验、辉煌历程,为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敬请关注。

  城镇,联系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重要节点和纽带。它靠近乡村,是广大农民安放梦想、休闲娱乐的精神家园;它连接城市,成为展现城镇生活的重要窗口。2012年,我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五年来,我县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尤其是加快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一批人居环境良好、具有江南特色的现代化美丽城镇。同时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使城镇建设最终让广大老百姓得到实惠。

  城东新区:

  城市门户从这里打开

  西起永平路、北至德清大道、东至杭宁高速、南靠塔山山麓,这一片5000亩的土地,便是现在的城东新区。

  沿着德清大道一路向东,商会大厦、体育中心、信合大楼等城市地标基本建成,作为德清的城市门户、商务中心和生态城市展示区,一座拥有浓厚现代气息的新城正渐渐形成。

  陈良良是县城市建设发展总公司工程部经理,他和同事们,是城东新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一说起城东建设,他一边用手指着四处的方位,一边掏出手机点开文件资料,热情的讲解中带着满满的自豪感。

  车辆停靠在千秋街与新丰路的交会处附近,记者跟随陈良良沿着崭新的绿道一路向前行进,河道宽阔整洁,河岸绿树成荫,偶尔还能看到市民散步嬉戏。这座隐匿于城东的千亩港河道景观不禁让记者眼前一亮。

  “以前这里可不是现在这副模样。”沐浴着冬日的暖阳,陈良良回忆道,“之前这些地方杂草丛生,河道淤积严重,水体黑臭、坡面满是垃圾,没有人愿意来这儿,现在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继续向前走,便来到了上千桥下的“水下栈道”,一块块6厘米厚的透明玻璃与大理石块拼接形成一条“水下”通道,仔细观察,河水已经超过玻璃10厘米,却没有渗到栈道上。从远处望过来,在栈道上的行人仿佛在水中行走一般,令人称奇。

  千亩港周边,东方府、上邻世家、保利原乡等新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开发面积已达150万平方米。同时,新区内完善的文体配套设施,县体育中心、舞阳学校、城东农贸市场……如今的城东,正在成为这里老百姓的温馨家园。

  新区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城东新区的东西方向,有了千秋街、舞阳街的延伸路段;南北向,更多了永平路、五里牌路、新丰路、兴山路等七条纵道,打通了城东的交通命脉,真正焕活了这座新城。

  近五年来,城东新区基础设施投入达十余亿元,新建道路近15公里。眼下,城东邻里中心、幼儿园、环狮子山路等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开工建设已经提上日程。未来的城东新区,不仅仅是“傲娇”的城市门户、商务中心和生态城市展示区,更有着浓浓的实惠便民的生活气息。

  中心城区:

  幸福感从这里延续

  今年盛夏,在德国慕尼黑定居的德清游子钱锴回家乡探亲,距离上一次回来两年有余。“可能身在其中没感觉,像我这样,过一两年回来一趟,感受很深,这几年县城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不夸张地说,每次回来都觉得变了一座城。”当问及他对家乡的感觉,钱锴这样感叹道。

  回家乡小住的那段时间,钱锴一直住在吉祥小区奶奶家。2013年之前,小区还没有通上天然气,换煤气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这也是一直身在国外的钱锴一家最为担心的事。“2014年回来,奶奶家就已经通上天然气了,安全方便,我和爸爸妈妈也放心了。”钱锴说道。

  回乡期间正值盛夏,钱楷还是冒着酷暑逛了许多新“景点”。“和朋友一起去了图书馆前面的余英溪公园,我们沿着绿道走了很长时间。”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河面,一边是河岸边静静伫立着的银杏、杨柳,“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中学课本中‘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诗句,家乡的确越变越美了。”

  他和朋友行走的这条绿道是2015年起我县打造的“中国第一绿道”,全长15.9公里,比武康城区至乾元的路程还要长。它的建成完善了武康中心城区的慢行系统,连通了“莫干山——余英溪——下渚湖”,一完工,便立即成为了老百姓健身、散步的好去处,成为了一条串联绿色与幸福的“珠链”。

  走出繁华的余英坊,沿着桥下栈道一路往北,途经静谧的树林、微波荡漾的河面,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县图书馆。入夜,图书馆灯火通明,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个个书柜、一位位读者,隔着墙壁都能感受到里面的安静与温馨。北侧的行政中心,伟岸的身躯已融入夜色;对面的德清展示馆、青少年宫,文化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南面的英溪公园,幼林茂密灯光阑珊。

  精神文明的丰盈,人们温饱以后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安排在这里,恰如其分。

  这是武康中心城区的点滴变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让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生活从客厅搬到了室外,从电视机前来到了书桌前,从社区小公园扩散到了整座武康城。

  公园一角的公厕,一不小心还夺得了全国最美公厕综合奖;亮丽的“小橙车”覆盖到城镇的各个角落;公交车升级换代,线路四通八达,选择公共出行已成为居民的常态……一座城市的有机更新,归根结底,让这里的老百姓有幸福感,让在外的游子有了自豪感。

  城西改造:

  “老武康”从这里传承

  2012年12月28日,一纸为民惠民红头文件拉开了城西片旧城改造的宏伟序幕。征地拆迁、拆违治乱、项目施工,城西建设快马加鞭,背后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

  村民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城西人,小小春晖街,印满了他的成长足迹。“曾经的城西,环境脏乱,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横穿而过的铁路轨道,更是成为城西与主城区联系的交通瓶颈。”

  旧城改造,正是从这些“中梗阻”上着手,4处铁路涵洞进行改造建设,打通城西片与主城区的交通阻碍。改造过程中,还通过对余英溪、丰桥港、城山的整治建设,进一步打通水脉络,提升滨河生态景观,最终将城西优质的山景、水景引入城区,融为一体,进而提升整个城区的城市品位。

  短短四年时间,城西的涅槃重生有目共睹。

  现如今,一走进城西片旧城改造区块,一座座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小区初展容颜,崭新的路面,完备的设施,让这片土地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今年年底之前,千秋村安置小区一期将全面竣工,小区中配套建设的千秋幼儿园目前已经全面完工,这让附近的儿童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

  小区的西面,八角井商业文化中心下周即将全面结顶,以后这里抑或是德清的第二个“沃尔玛”。丰桥港沿岸,一条百余米长的景观步道将穿过商场与小区,让这片区域真正成为集休闲、购物、生活于一体的宜居新城。

  八角井商业文化中心的正对面,便是春晖街。全长2.3千米,宽度超过36米,双向四车道,曾经逼仄破旧的老路换成了大气宽敞的路面,路边的老梧桐树,悉数保留,成为道路变迁的见证者,也成为城市建设者尊重历史、保留历史文化印记理念的集中体现。沿着春晖街一路往西,北面是新建的春晖小学,远远望去,白墙青瓦,透着浓浓的江南韵味。

  武康中心城区城西片旧城改造工作自2012年底正式启动以来,共投入资金达30多亿元,建设项目13个,新建住房3000多套。学校、安置小区、商业中心……一大批基础设施不断配备齐全,布局合理,得到老百姓由衷的信服与期待;八角井、老梧桐……在建设中充分保留的老武康的历史文化元素,将记忆由新一代人继续传承下去。

  古风今犹在,新城将崛起。武康城西,传承着“老武康”的精髓,依托着自然及人文资源禀赋,正在逐渐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生态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宜居之地。

  美丽城镇:

  独特韵味从这里呈现

  美丽城镇建设以点带面,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之际,上百位全国各地住建系统的相关人员和专家聚集德清,参观考察小城镇建设。他们所到的第一站便是千年县治——古镇乾元。

  沿着环城路,缓缓向中心城区靠近,新建好的路面宽阔平坦,两旁的绿化景色宜人,昔日的脏乱、无序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一路向东,数百米的路程过后,便来到了东立花园,旁边的公园路围墙上,浙北乾龙灯会、民间剪纸艺术、小巷风情好时光……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墙绘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一个个乾元“老故事”,讲述着这里的老城慢生活。

  在墙体彩绘的尽头,一棵巨大古樟树的掩映下,修缮一新的谈家弄里游人如织,老式缝纫机、西湖牌黑白电视机、凤凰牌自行车等这些老式“大件儿”被镶嵌在了墙上;一幅幅百姓生活的场景在墙绘师妙笔生花下栩栩如生;镂空的青瓦窗更是平添了一份年代感。

  清溪书院前,满目绿意的草坪映衬着古朴的大门,让人不禁感受到千年儒学的庄严神圣;影院弄里,一张张老电影的画报仿佛带着中老年人重走了一段青春路……安徽省住建厅总工程师宋直刚在参观后坦言:“看完了乾元修复的孔庙之后,觉得德清的城镇建设确实留住了中国的传统和城镇的底蕴,这是城市有机更新真正的好方法!”

  从2014年底启动旧城改造到现在,乾元镇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共实施建设整治项目96个,新增绿道2公里、绿化1万余平方,拆除违建2.1万余平方。让人欣喜的是,整治后的古镇乾元,并不是一味的拆旧翻新。老城区在改善脏乱差环境的同时,盘活了古建筑闲置用地,并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融入居民生活环境。

  从乾元出发,一路向东,钟灵毓秀的水乡新市自2011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以来,古镇建设从中心城区不断向外围扩展。文体中心、农商银行大楼、文昌大桥等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正在加速建设装修过程中,变化日新月异。“现在来新市,每天一个样。”如今,不少新市人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每到落叶时节,三莫线上,黄色的梧桐树叶落了一地,继续往里行进,热闹的庾村集镇上,一个民国风情小镇豁然在眼,恍若进入了时光隧道。

  不失历史韵味,又拥有现代气息。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依托每个乡镇独有的历史传统,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小城镇景观。城镇景观设计修旧如旧,环境变革推动产业多元发展,我县美丽城镇建设有“新意”,更凸显“民意”。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