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德清动态

户改打破城乡“三重门”
发布日期: 2016-08-31 来源:县新闻传媒发展中心

    一纸户籍,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3年9月30日,县公安系统的户籍登记信息库里,43万人的身份标志统一转成了“浙江居民”,除了家庭户和集体户的区分,再也看不出“城”和“乡”。

  三年多来,我县户籍制度改革步履坚定。户籍性质差异背后附属的33项政策已经并轨32项,彻底打破城乡之间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

  打开城门

  让农村居民“进得来”

  夏日的晚上,德欣家园小区,沈伟国舒心地吹着空调看着电视。这个近70平米的家,干净整洁。能在城里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沈伟国一直乐呵呵地说:“真是没有想到!”

  沈伟国是舞阳街道灯塔村人,进城打工的他一直想在城里安家落户,可是经济条件有限,房子还买不起。想去租保障房,又是农村户口,也不符合条件。去年,沈伟国的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他通过摇号成了户改后第一个申请到公租房的农村居民。租金每个月只有300多元。

  县住房保障中心政策法规科科长姚永琴说:“户改后,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由之前保障城镇户籍居民扩大到全县所有户籍居民。只要符合条件,农村居民同样可以申请。

  “我们结合城镇化进程、产业发展和城镇人口集聚等实际情况,调整完善了德清县户口迁移相关规定,明确了有合法稳定住所等7类人员的户籍准入条件,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县户改办主任、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邱连荣介绍道。

  三项确权

  让农村居民“安得下”

  五四村村民陆建国,家里住着小别墅,享受到了户改带来的“甜头”。他从事水产养殖,因为需要资金周转,原来去银行贷款要找人担保,月息8厘多。但自从他们家房子确权后,办了房产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有了房产证就可以抵押贷款,不需要再找人担保,月息只要5厘多,成功向银行贷款2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农村的房子和城市里的房子一样值钱了,可以抵押贷款,自己也可以交易买卖。”陆建国高兴地说,取消了原来户籍的划分也没有后顾之忧,农村的利益都保留了下来,还能享受城镇的利益。”

  我县始终坚持把明晰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权作为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首要基础性工作,做到应确全确、完全完整。目前,全县共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79793本、山林承包经营权证31737本;宅基地确权发证97913宗;全县160个村(居)经济合作社共核实村集体总资产18.32亿元,确定股东30.01万人,发放股权证书9.07万本。累计发放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3005户8.47亿元,有效激活农村“沉睡”资产,让“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

  福利释放

  让农村居民“融得进”

  因为“户改”,农村居民除了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享受到了义务教育、失业保险、就业扶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因为户改,让上柏村村民老刘一家松了一口气。原来,老刘被查出恶性肿瘤,后来去医院做了手术,医药费用治疗费用总共4.1749万元,要是在以前只能报销2.04万元,而现在共报销了3.1185万元。

  统一低保标准,同样也是我县户改的一大亮点。从2014年1月1日起,取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差别,统一标准为每人每月480元,调整惠及困难群众1839户3983人。根据自然增长机制,2014年10月统一提高标准至540元,2015年11月再次提高至615元。

  户改的红利正源源不断释放。对于十多万新居民,我县还在入学、住房等方面推行积分制管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我们的户改现在起了个好头,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邱连荣说,我县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体系,让农村居民真正“进得来、安得下、融得进”。

作者记者 张哲萍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