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安全更有保障 | |||
发布日期: 2017-01-23 来源:县新闻传媒发展中心 | |||
吃过午饭,洛舍镇东衡村花山组的倪美琴走出院子,把厨房垃圾倒进了门口的蓝色垃圾桶里。 县综合执法局城镇办负责人武少刚凑了上去,问道,“阿姨,两种垃圾还分得清不?”阿姨拍着胸脯回答说,“分得清,就是看烂还是不烂,青菜叶子会烂的,扔蓝色垃圾桶。”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我县综治执法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一工作人员称,“就是说服村民把垃圾分类扔进不同的垃圾桶,会腐烂的扔蓝色垃圾桶,不会腐烂的扔绿色垃圾桶。” 一大清早,70岁的保洁员韩来根推着当天收集的200斤垃圾来到阜溪街道五四村垃圾分类处理点。只要扔到村口这台“专吃垃圾”的机器中,经过几天高温好氧发酵后,就能“吐出”有机肥。 垃圾分类,让习惯成自然。作为201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县综合执法局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处理工作。 垃圾成了百姓争相讨要的宝贝,一条完整可循环的生态产业链让垃圾顿时有了再生价值。两年来,在东衡、蠡山、燎原村共建11座日处理500公斤的垃圾处理站,新市、乾元建设两座日处理量达到10吨的大型生态资源化处理中心,纳入周边101个行政村,覆盖8个镇(街道),全县覆盖率达67%。 一直以来,我县将食品安全重任挑在肩头,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和“洋气”变身的垃圾一样,我县农产品也用起了流行的二维码作为溯源工具。从一棵小小的草莓苗到一颗香甜诱人的草莓,对于我县的农产品来说,只要用手机一刷,它们的生产全程就都可以在手机上实时看到。 记者从县农业局质监科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县将区域内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纳入德清诚信农产品信息库,配备可追溯设备,标示农产品追溯码,保障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在我县,农产品生产越来越“透明”,已有140家农业生产主体应用二维码溯源。 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不止于此。果蔬大棚、鱼塘养殖不用人看管,那用什么?佘国兴打开手机中的“农业智能化控制系统”软件,让记者大开眼界。软件显示,一个草莓棚的二氧化碳浓度偏高,佘国兴就按下按键,草莓棚的卷膜就自动开启。去年,县农业局投入80多万元,在阜溪街道、乾元、新安建成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试点,极大节约了农业企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为了让百姓吃得更放心,去年12月,我县首个牛羊定点屠宰基地正式竣工启用。今后,在县域内宰杀牛羊正式被纳入定点管理,县畜禽屠宰执法部门也将对牛羊屠宰活动进行监管。这也意味着,市民餐桌“放心肉”又多了一份安全保障。同时,针对我县这两年迅速兴起的农(洋)家乐,县市场监管局实施农(洋)家乐餐饮安全规范提升工程,目前,481家农(洋)家乐中,已办理营业执照389家,持照率由原来的30%左右上升到80.9%,到年底确保完成动态持证率95%的目标,进一步擦亮西部民宿这张“金名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