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入选 | |||
发布日期: 2017-07-05 来源:县新闻网 | |||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第四批2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我县的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榜上有名,并且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农业文化遗产。 据了解,我县的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是南宋时期叶金扬发明珍珠人工养殖技术以来开始逐步建立的。根据史料记载,叶金扬的附壳珍珠培育方法阐明了附壳珍珠形成的原理,比由自然界异物偶然进入蚌体而形成的珍珠,更具有目的性,得到的珍珠数量更多。德清珠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珍珠养殖相关的水环境选择、母蚌选择、珠核制作、插核、养殖、取珠、加工等技术体系并代代相传。 在传统珍珠养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河蚌育珠技艺,以欧诗漫集团董事长沈志荣为代表的德清现代农民专家,主要采用取河蚌贝类外套膜上皮组织,移植到育珠贝体内,以培育珍珠之法,此乃人工育珠基本技艺。河蚌育珠技艺使“大、光、圆、艳”优质珠率大大提高,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 我县的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并不局限于珍珠人工养殖方面。县农业局水产专家孙金堂、朱水法表示,德清的地形地貌特征,水网分布,以及水域周边的森林环境、人居环境、陆地条件等为育珠蚌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鱼、蚌均生活在水中,利用共生原理,在池塘中进行混养,可实现优化生产结构,以鱼带蚌,以蚌补鱼,实现鱼珠双丰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县珍珠养殖一产比例减少而二三产增大,从珍珠的深加工及衍生产品中取得更高的附加值。欧诗漫的珍珠除一小部分为本地养殖外,其余大部分原料从外地采购,并且成为中国珍珠化妆品、首饰与保健品的龙头生产企业。沈志荣说,历史上德清曾大规模养殖珍珠,但并未出现水质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反而是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德清的珍珠养殖业。从这一点看,传统的珍珠养殖技术对现代渔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清人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域资源从事珍珠养殖延续至今,形成的包括人工植珠技术、珍珠养殖管理技术、珍珠品质鉴定技术、加工及深加工技术、鱼蚌混养技术、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极具文化价值,亟需得到保护与传承、发扬。记者了解到,正是基于保护这一重要农业遗产的迫切要求,我县已经在新港省级渔业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珍珠文化遗产保护区”,使之成为我县渔业乃至全省农业休闲观光与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