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新闻】清水汇入凤栖湖 为有源头活水来 | |||
发布日期: 2018-11-30 来源:德清县水利局 | |||
说到最近德清最火的网红打卡地,大家一定会想起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国际会议中心的凤栖湖!每天茶余饭后到那里走走,似乎已经成了市民们的日常习惯。人们在这里赏湖景、看音乐喷泉,把美景晒在朋友圈,也把德清的新地标介绍给大家认识。美景易赏,但在这片惊艳众人的凤栖湖背后,却凝聚着德清水利人勤劳的汗水、艰辛的努力和默默的坚守。 水是生命之源,确保对河口水库饮用水水源安全,是服务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有一项攻坚战。为了加强源头治理,多年来,德清水利局不断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规范化管理,实现了生命之源不受污染,永葆清澈的目标。
清水入城工程:汩汩碧流“活了”县城
“每天看着椭圆型的国际会议中心,以及碧水倒影的迷人的建筑,自己心里就自豪,因为这里有德清水利人的贡献。”德清县水利局党委委员夏学方告诉记者:“清水入城工程”是地信大会重要的配套工程之一。去年底,为了配合地信大会主会场建设,为凤栖湖提供优质稳定水源,“清水入城工程”正式开工。“清水入城工程”不仅扮靓了地信大会,扮靓了德清美丽县城,还大大缓解德清县城武康城西区域的防洪压力,进一步保障了德清县城的防洪安全。 11月12日,记者冒雨在南津桥看到,254亩的湿地项目已经建设完成,1.6公里的河道被划分为多个功能区,东苕溪的水经过南津桥泵站进入湿地,净化处理后的优质水经俞家塘港再流入凤栖湖。随后,记者随同县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所副所长张曦浩来到凤栖湖,观看他们对水质检测的过程。“首先将检测仪器放入水中,记录数据。看一下水有多深,能见度越高的话,测越深,水就越干净。”张曦浩骄傲地说:目前这个水质能见度连续多日保持在80厘米以上,再往凤栖湖前面源头那边更深,能达到120厘米至150厘米之间。 其实,“清水入城工程”是我县东苕溪湘溪片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第二期。全部工程主要是对东苕溪以西县域内未治理的84条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涉及下渚湖、武康、舞阳、阜溪四个街道和乾元镇。治理措施包括清淤清障、水系连通、护岸工程、堤防工程和生态修复等。 二期治理工程,包括河道部分和中心城区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两个部分。其中河道部分主要治理80条河道,治理长度122.39公里,总投资3.55亿元。中心城区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部分主要治理河道3条,建设生态湿地1处,提水泵站2座,节制闸5座,建成后为中心城区水质维持,总投资1.42亿元。 记者在“清水入城工程”引水路径图上看到,源头的“活水”就是引东苕溪之水入武康县城,东水西调。在湘溪与东苕溪交汇处设立“湘溪闸站”,沿着东苕溪→湘溪→上柏闸→北港→(提水)俞家塘港→凤栖湖→(提水)南干一渠→余英溪。这个工程的实施有效完善了德清县现有防洪体系,结合区域内下渚湖景区、春晖公园、科技新城凤栖湖、千亩港等工程建设成果,以水为媒,串点成线,特别是“湘溪北塘”、“南干渠七都闸—红山闸”、“阜溪南岸”等滨河岸线建成后,将形成一条环绕全域的美丽河道风情带。在这条输水线上,南津桥泵站的设计流量为每秒10立方米,红山泵站设计流量为每秒6立方米,也就是说,清水入城工程建成后,苕溪之水可以每秒10立方米流量注入武康城,又可以每秒6立方米的流量进入余英溪,余英溪将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注入。 在“清水入城工程”实施中,县水利局制定了详细的“清水入城”攻坚方案,克服雨季、高温等困难,倒排工期,日夜坚守,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前为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打造出了凤栖湖水生态景观,向世界展现了德清的水生态之美。 德清人的“大水缸”永葆清澈
深秋初冬时节,行走在对河口水库周边,碧波环绕,茂林翠竹。山水相融间,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锦绣画卷。 对河口水库于1958年7月动工,1964年7月竣工蓄水。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48.7平方公里,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水库直接保护坝址下游东苕溪导流港以西10万亩农田、40万人口及县城武康、宣杭铁路、104国道、09省道和杭宁高速公路;间接保护导流港以东杭、嘉、湖平原100万亩农田和250万人口。今年是对河口水库启动建设60周年之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河口水库哺育一代代德清人。 据了解,对河口水库于2003年9月实施除险加固工程,主要是主坝防渗加固与坝体拼宽加高、副坝防渗加固与坝体拼宽加高、溢洪道改建、原发电引水隧洞加固、新建输水隧洞、泄洪渠与下游河道整治以及库区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等。2006年6月主体工程完工并通过单位工程验收,工程质量等级均为优良。目前,水库坝顶高程达到61.4米,正常蓄水位达到50.2米,相应库容由0.465亿立方米扩大为0.805亿m³,总库容从原来的1.16亿立方米扩大为1.469亿立方米。除险加固工程后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00年一遇。 昨天,记者徒步水库各个角落,看到处处整洁干净。“为了确保全县用上干净水,县政府出台了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对河口水库管理局书记俞炳轩告诉记者:为切实做好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专门制定了安保工作方案,全局上下统一安排值班、巡查。 记者看到,水库主坝至六洞桥库边已经全部安装围栏,共12.6公里长,库边设置监控点40个,主要路口和位置装有高音喇叭18套。在监控室屏幕上,记者看到各个关键节点、路口的监控画面清晰,水资源管理科负责人和传达室保安实行24小时监视监控,发现有污染饮用水源行为及时用高音喇叭喊话制止,并立即通知巡查人员到现场处置。特别是地信大会期间,监控储存资料从过去的15天提升为三个月。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把饮用水源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供应饮水方面,已经做到了供水一体化,全县老百姓同喝一口水,同源、同网、同价,喝的还是和“一级矿泉水”同质的放心水。如今,对河口水库早已成为德清全县40多万人的“大水缸”,让城乡同饮一碗清泉。 据德清县环保局监测站数据显示,对河口水库的水质稳定维持在Ⅱ类标准。这是个啥概念?简单说来,这样的水质可以提供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产卵,作为饮用水源,可以和千岛湖媲美。 在德清县151个行政村中,从对河口水库引用水源直供的行政村有122个,直供与集中供水相结合的行政村有9个,基本实现了供水受益面的全覆盖。 古语有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老子说“上善若水”等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华夏民族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水利建设,一代代德清人在与洪水斗争的实践中,不断疏浚、扩挖河道、加固堤防。1958年兴建的对河口水库,为流域内的防洪、灌溉、供水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我县东苕溪湘溪片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成为浙江省16个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这些水利工程的大手笔必将载入史册、彪炳千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