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德清动态

改革不停步 探路再出发
发布日期: 2018-12-19 来源:县新闻网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的春风悄然南下。在这一年,我县的一家砖瓦厂,“攀高亲”找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成立全国首家“科研生产联合体”。这种在全国首创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使科技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共同发展,被中科院誉为“德清模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四十年风雨兼程,继往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县逐步完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政金一体化的“德清模式”,为全县的经济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回眸那次“牵手”


  时光倒流至1978年,当时国营企业德清砖瓦厂举步维艰。在省科委的牵线搭桥下,砖瓦厂找到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并达成“铌酸锂晶体生长”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意向。


  年底,砖瓦厂新建的单晶炉里“长”出了第一根铌酸锂晶体,技术成果转化获得了成功。随后,晶体项目很快形成生产能力。德清电子器材厂应运而生。


  1983年10月20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德清电子器材厂“科研生产联合体”正式挂牌成立,齐心合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国内最早开发生产铌酸锂压电晶体材料的企业。主导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远销海内外,生产经营业绩创造了连续五年每年翻番的奇迹。


  “产学研”遍地开花


  从那以后,我县的企业在“德清模式”的引领下,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43岁的詹先旭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是德华兔宝宝装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的院长。在他的带领下,由兔宝宝自主研发的“科技木”,品种花色达1300多款,年产能力达12000立方米,受国内外市场青睐。


  “这是兔宝宝把研究成果转化到企业里、把效益体现在市场上的生动演绎。”詹先旭说,截至目前,公司共申请专利260项,参与标准制定96项。


  浙江凯色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2014年起与常州大学开启了长期合作,不仅技术上有了理论指导,专家们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也有机会被生产落地。最近,双方合作研发的“云母基材紫外线屏蔽剂”,将在全省的科技成果拍卖会上亮相,预计项目投产后可为企业增加3000万元以上的年销售额。


  记者从县科技局获悉,目前,全县已有580多家企业与16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企业还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聘请顾问等多种方式加大合作力度,逐渐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基础上,孕育而生了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德清模式”再深化


  融资难一直是横亘在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槛。2003年9月,我县成立了全国首家科技担保公司,由科技局牵头,财政出资2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000万元。2007年在县科技担保公司的基础上,又注册成立了县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随后,我县又率先在全省成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县域科技支行,拓宽了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和途径。


  由此,“德清模式”逐渐从创立初期单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演变为政府引导、金融支撑的“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同时,我县专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科技创业种子资金等,强化科技金融的“全链条”扶持,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促进了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县共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625家,其中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25家。


  此外,还与浙江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共建了9家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实现技术成果转移产业化。


  在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下,去年,我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3.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2%;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87.7亿元。


  当前,我县处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以莫干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依托特色小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乡镇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探索“苗圃+中试+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新模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吐故纳新的“德清模式”,会为我县深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建设注入发展活力,强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记者 王钰涵  通讯员 秋秋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