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垃圾分类新增12个试点小区 | |||
发布日期: 2018-06-27 来源:县新闻网 | |||
6月25日清晨,县城区的园丁园小区,垃圾分拣员高金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经过一周的操作,他现在对垃圾分拣工作已较为熟练。经过分拣,厨余垃圾被归整在了绿色的易腐垃圾桶内。不一会儿垃圾清运车就将绿色的垃圾桶收走,送往乾元的生态资源化处理中心。菜叶、果皮等易腐垃圾将变废为宝成为肥料。 上周,我县主城区新增武康街道园丁园小区等12个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加上去年首批试点的春溪华庭和回南小区,主城区实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数量达到14个,试点小区辐射范围逐步扩大。那么这些试点小区情况如何,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探访。 垃圾分类 正式进小区 高金根在分拣的时候,一位居民正好拎着一袋垃圾下楼,里面装的主要是西瓜皮、菜叶等厨房垃圾。走到垃圾桶放置区,他掀开灰色的垃圾桶盖就要往里扔。“厨余垃圾要扔到绿色的垃圾桶里。”高金根提醒道。这位居民略有歉意地一笑:“不好意思啊,没留意呢,下次一定分类放置。” 高金根说,园丁园小区作为试点小区,垃圾分类设施较为完善。除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还有放置可再生资源的垃圾减量箱、有害垃圾收纳袋等。大部分居民都能将垃圾正确入桶,但也有一部分居民没有分类,会出现玻璃瓶、用过的纸张混在厨余垃圾里的情况。 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陆勇说:“等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垃圾分类的源头做好,分拣这个步骤就可以省略了。现在分拣员其实挺辛苦的,分拣过程有些漫长,夏天还容易夹杂着味道。”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小区居民。徐永顺说:“垃圾分类原来大家不是很重视,现在重视起来了是件好事。等大家形成习惯,之后推行起来就顺利多了。”张保英说:“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完善了,我们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也要跟上去。不过过程肯定比较漫长,总之像个小孩一样学起来吧。” 至年底 实现全覆盖 根据《德清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我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力争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在2018年,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到2019年,全县累计建成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个、示范村20个;到2020年,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基本达100%。 据陆勇介绍,新增武康街道12个居民小区,全面铺开生活垃圾分类,只是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小步。中心城区的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都将实施市场化运作,7月前完成招投标工作。另外,6月底前我县启动第一批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目前,已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等8个单位完成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截至目前,以武康街道为例,共建设垃圾分类亭287个、大件垃圾堆放点7个,配置垃圾分类桶703个,楼道内置挂有害垃圾收纳袋674个;城乡环境生态综合体示范基地累计投入2000万元,四个车间已完成砌筑工程,预计今年8月底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日处理100吨的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处置项目已完成桩基工程。 比起硬件设施等,提高全民垃圾分类意识也是重中之重。陆勇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接下来,会继续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 点评 这是一道“必答题” 羸牛 今年以来,我县加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仅县城主城区实行垃圾分类小区数量增加到了14个,还启动了第一批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且已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等8个样板单位完成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而“强制”二字,意味着生活垃圾分类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生活垃圾分类是现代城市文明进步的标识之一,一方面它代表了市民整体的文明素养;另一方面它也是垃圾综合利用在入口环节的具体体现。对于生活垃圾分类,不管是基于环保还是培育市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或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该来说都不缺少这方面的认识。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然而向难改的积习“亮剑”,免不了会遭遇不解,还可能遇到市民群众不配合的情况。由于居民在垃圾分类上的高度自律不能天生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正是因为积习难改,不但需要把垃圾分类当成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而且有必要通过鼓励引导与逐步采取强制措施来改变。换言之,垃圾分类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要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显然需要引导性和强制性并举,宣传教育、政策指导和监督惩处缺一不可。 生活垃圾分类,“强扭的瓜也甜”。对生活垃圾进行强制分类,改变的不仅是与垃圾投放、清理有关的一切,更将深度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作者:记者 虞高岚 通讯员 姚佳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