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溪将有源头活水来 | |||
发布日期: 2018-07-23 来源:县新闻网 | |||
常到武康河滨公园或余英坊走走的人会发现,台风“玛利亚”来临的这几天,余英溪突然变清,像是换过水一般。然而没过几天,水又变浊了,回到了原来的状况。余英溪为什么时清时浊,且清少浊多,这种状况会改变吗? 余英溪成无源之水 余英溪发源于我县西部山区,它汇合了双溪、合溪、阮公溪、盘溪、石胡梯溪五溪之水,浩浩荡荡奔流而下。古人是这样描述余英溪的:源出铜岘,两岸桃花十余里,春水时至,乱红蔽流,皆花英也,故名余英。说明这条河很美。余英溪流至县城一段称为前溪,也就是现在的河滨公园一带,因为水的清澈令文人雅士诗兴大发。明代宗观的前溪诗中有:“黄葛蒙茏被水隈,武康门向绿波开。”明贺鼎的前溪秋棹诗有:“游鱼何所凭,却以空为止。”表达了余英溪的水是绿莹莹的透明的。记者曾采访住在余英溪旁年长的居民,他们说,过去余英溪的水确实是清澈透明的,水中的鱼像悬在空中一般。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余英溪却完全不是这样,它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浑浊的,有时甚至还发黑、发臭。记者查阅了近年来媒体对余英溪的部分报道:2014年5月,在余英溪上发现很多死鱼,整条余英溪的水位低,河道清洁工在河面上打捞死鱼。2015年6月,余英溪上漂浮着一层灰白色的油污,久久不散。2016年1月发生了大量死鱼事件。余英溪怎么了? 余英溪水的变化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为防洪、灌溉、发电需要,国家从1958年开始在余英溪上游兴建对河口水库。1964年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的拦截,余英溪成了一条间歇性河流。当灌溉、发电、泄洪时,水库放水,流入下游的余英溪。有的时候余英溪是断流的。后来对河口水库又增加功能,成为城乡居民饮用水源,流入余英溪的水一年比一年少。 1994年德清县城搬至武康,又使余英溪之水发生明显变化。大量入住的人口,企业的兴建,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当时的城市排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致使部分生活和工业污水流入余英溪。因为上游没有足够量的来水,余英溪的水几乎是静止不动的,污物无法排出,沉积于河床,水质每况愈下。 1999年“630”洪水之后,为了县城武康的安全,兴建城市防洪工程,在余英溪进入武康城处开挖了一条城市防洪河道,当对河口水库泄洪时,把大部分洪水引向了阜溪,武康城区的余英溪不再是水的唯一通道。就这样余英溪进入武康城的水变得越来越少。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出现了这种种的原因,造成城区段余英溪水质不断恶化,余英溪演变成了余英湖、余英潭,一潭死水。其实古人早就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余英溪缺失了源头活水,叫它如何清澈得起来。 余英溪水去哪儿了 2015年,台风“灿鸿”经过德清,带来了强降雨,对河口水库超汛限水位,德清大闸超保证水位,我县中东部地区河网水流湍急。然而此时,穿城而过的余英溪,却依然像往常那样平静若潭,水中泛着污物。台风带来如此多的雨水,而这水到哪里去了? 当年记者沿余英溪上溯查看,在武康城西七都处,滚滚而来的对河口水库泄洪之水止步于设立在余英溪的万堰坝闸前,北拐流入城防工程直泄阜溪。而万堰埠闸的前后水位落差达1.5米,闸前洪水汹涌,闸后河床见底,岩石裸露。对此记者疑惑不解,万堰坝闸为什么不能放点水入余英溪,抓住这个时机给污浊的余英溪换换水。随后,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据说,开闸放水是件很复杂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记者对此无法理解,或许没有完全听懂。 本月10日,台风“玛莉亚”来临前,为了预防台风带来大量降雨,对河口水库以每秒50~100立方米的预泄库水,腾出库容,以拦截后期来水。得知这一情况,记者于11日上午又去城西万堰坝闸。闸门打开着,清澈的对河口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入下游,这正是那几天河滨公园、余英坊处的余英溪水质明显变清的原因。 随后记者前往水利部门,据介绍,今年以来,凡水库发电万堰坝闸都是打开的,以流入余英溪。由于发电用水水量不大,又有分流,进入余英溪城区段的水微不足道,不会给余英溪的水质带来明显变化,只有对河口水库泄洪才会下泄大流量的水。但是,由于武康城西万堰坝至铁路桥这一段的余英溪护岸没有加固,形成瓶颈,大流量的洪水流经这里,会造成漫堤,甚至塌方,影响两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对河口水库大流量泄洪时,大部分水只能通过城防工程,排入阜溪。 但是能不能够通过合理的水量调度,使水顺利通过余英溪的瓶颈?据介绍,这也是可以的。武康城西除了余英溪上的万堰坝闸,还有分流至阜溪的城防工程中的蒲墩闸,只要控制两闸的流量,就可以使适量的洪水进入城区段余英溪。但这有一个前提,需要精确的调度和各有关部门协力配合。 记者还了解到,对河口水库每年的蓄水量约1.4亿立方米,其中约7000万立方米用于饮用水,另一半用于发电、灌溉。因为存在这样的现状,除了泄洪,平常能够流入余英溪下游的水量少得可怜。即使泄洪得到合理的调度,它只能排余英溪一时之污。目前余英溪的内源污染仍然存在,短时间的清水注入,能够起到冲刷、稀释污水的作用,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何从根本上改善余英溪的水质,这是困扰德清人已久的难题。然而这一难题已经得以破解,目前德清正在实施一项重要水利工程——清水入城。 清水入城涤荡溪水 几年前我县就开始筹划清水入城工程。但是水利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河流是相互沟通的,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清水从哪里来?如何引入?如何下泄?等等问题需要一一解决。经过充分酝酿、科学论证和周密设计,清水入城工程于去年底正式动工实施。 据向水利部门了解,“清水入城”就是引武康以南的苕溪之水入武康城,南水北调。东苕溪年流量达11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工程规划:从苕溪西岸的湘溪闸引入苕溪水,经湘溪港、上柏闸到北港。在北港南津桥建泵站,提水入俞家埭港,进入地信小镇的凤栖湖。从凤栖湖流出,在红山建泵站,提水进入南干一渠抵达七都枢纽,这里可分两路,一路至余英溪,一路可至阜溪。 在这条输水线上,南津桥泵站的设计流量为每秒10立方米,红山泵站设计流量为每秒6立方米,也就是说,清水入城工程建成后,苕溪之水可以每秒10立方米流量注入武康城,又可以每秒6立方米的流量进入余英溪,余英溪将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注入。 目前清水入城工程已接近尾声,人们期待已久的愿望就要实现,这是德清治水史上的又一个创举,值得庆贺。但是余英溪要回到古人所描述的景象还需要有一个过程。由于余英溪长期的缺水,河床污染严重,水的自然生态系统已遭破坏,恢复自然生态系统需要时间。还有,苕溪的清水经过十几公里的跋涉才能进入余英溪,目前沿途河道水质不佳,有污物汇入,待流入余英溪早已夹杂了各种成分,不是苕溪的原水。加之余英溪沿线也有污水不断流入,因此即使苕溪之水进入了余英溪,现阶段余英溪水的状况只是有所改善,不会马上呈现清澈。 然而,还是要说古人的那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余英溪只要有苕溪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它就会慢慢地清澈起来,如果加以综合治理效果会更加明显。对河口水库泄洪时,作合理调度,冲刷余英溪,涤荡污物,给余英溪彻底换换水,就像给得了肾病的人换血一样,把毒素过滤掉。余英溪得到这一慢一紧的活水补充,会加速水质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水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慢慢恢复,从而产生自净功能。有了清水的补充、冲刷和自然净化功能,再如果,下决心升级改造沿途的污水管网,截污纳管,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余英溪恢复昔日景象是可期待的。 有人把穿城而过的余英溪比作县城的母亲河,当母亲洗去颜面上的污垢,容光焕发时,作为儿女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作者:记者 宣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