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主”是啥来头 | |||
发布日期: 2018-09-12 来源:县新闻网 | |||
地信大会将在德清举行,德清人理所当然成了“东道主”。有一个问题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要叫“东道主”,而不叫“西道主、南道主……”?东、南、西、北、中,为何偏偏选了“东”?在日常口语中,我们经常把主人叫做“东家”。把谁请客,叫成谁“做东”。叫“房东”而不叫“房西”。看来,“东”字非同寻常。 “东道主”,字面的意思就是“东面路上的主人”。那么,“东面路上的主人”又有什么不同呢?有个故事大家可能听过。 春秋时,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晋国夹在中间。一次,中间的晋文公和西边的秦穆公联手,包围了东面的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请老臣烛之武想办法解围。烛之武跑到西面的秦国,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是保不住的。但郑国灭亡了,对秦国却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很困难吧?最后获得好处的还是晋国。而晋国的势力增加一分,就等于秦国的实力也相应地削弱一分啊!” 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道理,便同郑国签了和约。晋文公无奈,只得退兵。由于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来,它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 但是,此说从文字上讲,此故事并未触及到“东道主”的本源。武康伏曦汉字笔墨会社认为,繁体字的东为“東”,更早时期的“東”,更接近于繁体字的车,即“車”,且上面的一横与下面的一横呈弧形状,上面的弧形朝上,下面的弧形朝下。古汉字的“東”和“車”,有个极明显的特点,就是上下和左右全部对称,无论倒过来看,还是从背面看,都是相同的。那么古汉字的东有什么含义呢?就是表示太阳从正东方升起的那一天,因为只有这一天,日夜均分,阴阳平衡,意味着公平、道义。从理论上讲,春分那天白天与黑夜等长,而实际上,由于地表为球面形,且地表上有高山、树木等遮挡,春分那天的日照时间依然达不到12小时的“均分”,地表达到真正的12小时阳光照射,要在清明节前后,即冬至以后的第一百天左右。这一天的日出与日落点,处于正东与正西方位,“東”和“車”中间的一竖,即是正东与正西走向的道路,也是阴阳均分的界线。古汉字的东,是三根直立杆子,日出与日落时,三杆的影子均成一线。这一天找准了,也就是说正东方向辨别正确了,从这一天出门劳动,全年的农事就不会耽误,意味着起点正确,如同扣准了衣服上的第一个纽扣。 而最早的“道”字,将“东道主”的原意表达得更直白了。“道”字,即为十字路口站立一个朝左走的人。众所周知,古时人们将左称为东,右称为西,上为南,下为北,与今天的地图是反向的,古人朝左,即往东。后来,“道”字简化成了“首”加走之旁“辶 ”。首,代表人,而这个“辶 ”是向左进发的,也就是朝东走。道与导,同出一源,不仅读音相似,意义也相似,古汉字的“导”字之所以在底下加了“寸”,强调“导”的尺寸精确要求更高,这也是“领导”不叫“领道”的缘由。 最早时的帝王,都愿意朝东坐,为的是辨别方位,看准时日。古人将能够辨别正东方向的主,称之为东道主。东道主不搞歪门斜道,如将斜道误作“东道”,正东方向没测准,日子就会搞错,日后所有的农事也会弄错,把日子错上前了,有可能遭遇寒潮,把日子错落后了,则错失种子的萌芽期,影响秋收。现在,民间尚有“清明断雪”之说。在信息不发达、历法不完善或没有历法的轩辕黄帝时期之前,能够正确定位“东道”的人,一定受到大家的信任,懂“道”有“德”,才能称之为“东道主”。从古文字中的“东”来看,“东”之所以比南、西、北、中更为重要,是因为太阳从“日出正东”的那一天起,在长江黄河流域,缺衣保暖的古人外出不至于被冻死了,能不能确定日出正东的日子,意味着是否真正告别冬天,“东”对于古人而言是生死攸关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