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德清动态

武康石,大自然赐予的艺术品
发布日期: 2019-03-06 来源:县新闻网


沈中坞“穿眼宛转,浑然可观”的岩石


永安山上形似朽木的岩石


永安山上有附生植物的岩石


石匠朱洪春寻找武康石


紫红色的建筑石材


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武康石图


宋代《云林石谱》武康石的介绍

  在德清,提起武康石,知名度很高,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德清在宣传中常提及这几个字。给人的印象,武康石不一般,古老、稀有,有人甚至误以为这是一种类似玉的石头。

  记者觉得,被人所提起的这种武康石是古人用于修桥铺路盖房子的石料,德清是多山之地,这种石头到处都有,为何要以此为贵?一位叫朱洪生的老石匠告诉记者,历史上武康石确实很有名气,但现在德清人常提起那种石头不是武康石,被误传了,你若有机会,一定要为武康石正名。那么,武康石究竟是一种什么石?

  辨析武康石

  现代人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互联网,记者百度“武康石”:“武康石,是防风山又名封山,位于武康以东约8公里处,采石始于唐代,盛于两宋,后遭禁止,可用于江南建筑和园林,包括园林假山石,建筑石两种,经过开发,现为旅游景点。”很明显,这个表述含混不清,是介绍石头还是山?有点莫名其妙。从百度的具体介绍来看,武康石就是一种出产于武康的石头,开采历史悠久,知名度高。这种石头分两种,一种是园林用石,称为武康花石。另一种是建筑石材,称为武康紫石,也称蛮石,统称为武康石。然而百度“武康石”图片,则全是古代建筑物或建筑构件,见不到花石,传递的信息是:武康石就是那种紫红色的古代修桥铺路盖房子的石材,也即武康紫石,确实是现在宣传中常提及的武康石。

  但要深入探究武康石,百度只能作参考,还是要以史料为准。查阅史料,则与百度介绍的正好相反,史书记载的武康石仅指造型奇特的观赏石,也即武康花石。

  关于武康石的介绍,最早记载的是南宋绍兴年间所著《云林石谱》:“湖州武康石,出土中,一青色,一黄黑而斑。其质颇燥,不坚,无混然巉岩峰峦,虽多透空穿(另载“渲”)眼,亦甚不(另载“不堪”)宛转。采人入穴,石多卧生,甚广阔(另载“润”)。度奇巧处,以铁錾揭取之,或多细碎,大抵石性匾侧,多涮道折迭势。浙中假山藉此为山脚石座,间有险怪尖鋭者,即侧立为峰峦,颇胜青州,穿眼宛转,浑然可观。”明代的《素园石谱》中则有武康石图谱,看上去确实“穿眼宛转,浑然可观”。

  《云林石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奇石专著,内容丰富,记录名石116种,武康石在该书中排名第七。《素园石谱》图文并茂,有图249幅。从这两本石谱介绍来看,武康石符合“瘦、漏、透、皱”的奇石特征。可见武康石在古代被列入用于观赏的名石之列。

  显然,石谱中记载的武康石仅指观赏石,与那种建筑石料无关。查阅历代武康志书都没有把这两种石头混为一谈。而明万历《湖州府志》物产中有:“武康石大而近粗,青石出黄山桥,蛮石出乔木山。”可能因为有此记载,于是被认为,古人把蛮石也列为武康石。但是这一记载让人费解。武康石作为观赏石,为何“大而近粗”?如指建筑蛮石,大小都该有。还有,“蛮石出乔木山”,该府志记载中,武康无乔木山,乔木山在归安县城附近,该府志关于武康石的记载有点乱。

  为探其究竟,记者请县文史研究者费卫民帮助查找相关史料,他手头有大量古籍史料,经反复查寻,终于在同治《湖州府志》中获得答案。该志卷三十三物产(下)对湖州辖地内主要石种作了介绍,其中有武康石,其注释先引《云林石谱》(内容同前),又引《春风堂随笔》:“武康石色黑而润,文如波浪,人家园池叠假山以此为奇,大至寻丈者绝少,山溪间多产此石。”该志的记载与万历府志不同,青石和蛮石不列在武康石之下,单独注解。其中对蛮石的注解为:“蛮石,《归安县志》出乔木山。”由此可知,万历《湖州府志》关于武康石的表述之所以令人费解,是把武康石与湖州出产的其他不相关的石放在了一起,使人造成误解。

  因此,古人所称的武康石仅指观赏石,没有认为蛮石也是武康石。而且,在明清时期,蛮石的主产地不在武康,在归安。事实应该如此,被石谱列为奇石的武康石怎会与到处都有的蛮石同名呢。

  武康石之误

  古代石谱及史料记载对武康石的表述清晰明了,为什么现在把武康出产的那种紫红色的建筑石料混淆于武康石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下渚湖街道的防风山上至今还留下多处古代石宕遗址,据文物部门分析,防风山采石始于唐代,盛于两宋至元。这说明武康开采石料的年代较早。而到了明清时期,外来游民在武康私挖滥采成风,给山地造成破坏。清道光《武康县志》收录自明万历至清道光期间的《禁石宕文》6篇。文中称当时开石者“各据山头,广招石匠,斤椎斧伐,日夕无休”,使得“高山之巅,变成深坑,秀削之峰,夷为平址”。尽管官方连年禁止采石,还是屡禁不止,开石者巧立名目,搪塞官府。开采石头成为当时武康的一个产业。

  古代没有水泥,修桥铺路盖房子都使用石头,而武康东部地区不少山体的岩石属流纹质凝灰岩,这种岩石整体性好,石隙少,硬度又不高,易于开凿,还带有祥瑞的紫红色,被广泛应用于早期的建筑物中。但这种石料因为强度低,透水性强,易于风化,用于一些有挠度、有重压的建筑中会断裂,比如桥梁,用这种石头修建的梁桥,大多时间不会太久,需要频繁更换,这也是私挖滥采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到了清中期,这种石料被花岗岩等其它优质石材替代,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年来,江南一带的古建筑倍受关注。研究发现,不少古建筑中常能见到这种紫红色的石构件,于是挖掘它的历史文化背景,链接上了古人推崇的武康石,原本极为普通的建筑石料身价倍增,声名远播,而且给人印象,似乎只有武康出产这种石料。然而,据向我县研究地质的退休工程师苏德基老先生咨询,这种岩石储量相当丰富,云岫山、乾元山、百凉山、金鹅山等都是由这种岩石构成。不仅德清有,湖州、余杭甚至福建等地也有大量分布,自古就是各地开采的建筑用石。石材蛮重,一般不会路远迢迢采购,大多就地取材。比如《湖州府志》记载归安县乔木山出产蛮石,成化年就纳入府志,可见那里开采历史悠久,是湖州府出了名的蛮石产地,那里出产的石材应该大量用于湖州地区的建筑。

  石头出自武康,就能称武康石吗?不能,古人早就给武康石下了定义,武康石已是一个特定名词,其含意就是古代石谱描述的,一种独特的供人欣赏的奇石。不是武康出产的石头就是武康石,武康出产的石头何止武康花石和武康紫石,武康也出青石、花岗岩石等等。文章开头提到的武康居民朱洪生,15岁就拜师做石匠,他说,我干了50年石匠,经我之手不知开凿了多少石头,一直把武康出产的观赏石称为武康石,从来没人把那种紫红色建筑石料叫作武康石,这种石料开采于哪座山,就称哪座山的石,如狮山石、虎山石、河图里石等等。

  客观来讲,那种紫红色岩石无非是一种建筑石材。建筑石材各地都有,只是颜色、质地不同而已。现在江南一带古建筑及文保单位中存有这种石材,不意味此石的珍贵,应该这样理解,被人重视和保护的是用这种石头修造的建筑物,是古代工匠技艺的呈现,以及建筑物的人文价值,而不是因为这种石头而被人重视。石头还是石头,其价值只是该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与建筑物中的木料、砖头,甚至泥土差不多。有一点值得肯定,通过此石可以判断古代建筑物的大致建造年代。

  近年来,武康一家公司做出了几可乱真的这种紫红色石材,被广泛用于城乡改造中的古建修缮中。这说明武康的这种石材是可以人造的。而武康石就不同了,它是大自然千万年的造化,本身就是艺术品,人工是无论如何造不出来的。

  寻访武康石

  清道光《武康县志》收入清代潘汝奇的《石山谣》:“宋代花石纲,志载武康石。大内艮岳高,采用或不恤。至今黄绫封,光彩被石壁。圣代重爱民,一物不轻入。四海贺宴然,山林各保摄。忽闻采过山,天子诏不及。兹土岂无灵,一任遭恶劣。”这首《石山谣》把武康石与花石纲联系在一起。花石纲是北宋徽宗时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每十船编为一纲,故称花石纲。北宋末年徽宗时,奢靡之风盛行,为修建皇家园林,朝廷广罗奇石,而以两浙为最甚。发现可供玩赏的石头,应奉局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称为供奉皇帝之物。搬运时,破墙拆屋而去。凡是应奉局看中的石块,不管大小,或在高山绝壑,或在深水激流,都不计民力千方百计搬运出来。这一记载说明,武康石曾被朝廷肆意收罗。

  石谱及史志武康石的记载,大多以此为背景,后来就很少提起了。虽然江南一些园林中还能见武康石的身影,但都是旧物。难道武康石已经开采殆尽了?武康现在还有没有这种奇石?

  大约十几年前,记者在沈中坞一家砖瓦厂附近,发现那里一处山坡裸露出许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刚出土的,颜色发青,晒干的,色似太湖石,当时并没有与武康石联系起来。好在拍了照片,现在回看,这可能就是《云林石谱》:“出土中,一青色”“穿眼宛转”的那种石头。日前记者前往察看,地貌变化很大,没找到当年看到的石头。

  几年前,记者登上武康城西的永安山,见山上有不少突兀的石头,其断面,有的似抽象的山水画,有的像被虫蛀过的木头,甚觉奇怪。随后请教了苏德基老先生,经他辨识,这是白云质条带灰岩,一种非常古老的沉积岩,是石灰岩的一种。由于其内部包含白云质岩,在风化过程中,易风化的石灰岩流失,而不易风化的白云质岩留了下来,致使石头表面出现了各种形态的肌理。有的有孔洞,如蜂窝,有的多皱折,如老人脸,古人称之为花石。苏老先生还告诉记者,这种石头除了武康城西永安山有,其他地方也有分布,主要集中在104国道以西,与国道平行的几公里范围内。记者查阅地图,在这个范围内有一处地名叫花石开。此地用花石命名,必有原因,随即前往现场察看。花石开位于武康街道城西村,余英溪旁。据当地老人说,很久以前有石横亘于路面,需要跨越而过,因行走不便而被开凿,留下一道像门槛的石头,因为此石槛呈斑点状,故称为花石槛。现在称“花石开”当是“花石槛”的转音。后来水利部门在那里修建南总干渠,石槛被开平了。记者仔细察看花石槛处渠道的剖面,那里的石头确实斑斑点点,呈蜂窝状,这应该是武康花石。

  武康居民朱洪生,不仅是位老石匠,还喜欢藏石,读《石谱》之类的书。他对武康石有一定的研究,对武康石的分布也有所了解。去年,记者与他相约前往武康城西寻找武康石,在对河口水库附近一处山地,果然看到了一种“黄黑而斑”形状奇特的武康石。

  近日,记者途经武康城西的观云高尔夫庄园,见路旁堆着不少大石头,形状特别,形如假山。经询问,这些石头取自庄园背后之山,庄园背后就是永安山,这就是记者曾见过的武康石。

  记者的访石只是蜻蜓点水,但可以说明一个事实,武康石还在,只是养在深闺少人知了。

  德清县行政中心建造时,大楼前的水池中叠了一堆大石头。据说,这是设计师模仿古人应用武康石造园而作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也许是浏览了百度而放错了石头,没有放入“穿眼宛转,浑然可观”的武康石,而放入了武康出产的那种蛮石头,致使不伦不类,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著《云林石谱》的杜绾老先生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他曾大为赞赏的武康石,800多年后被修桥铺路盖房子的石料顶了名。这种喧宾夺主现象的出现,是近年来人们对武康石的误解造成的。简言之,真正的武康石是一种观赏石,是大自然赐予的艺术品,被人误认的武康石其实是一种蛮石,是普通的建筑石料。这两种石头无论是成分、形状、用途以及人文背景都不同。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