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德清动态

德清之利,靠水成就
发布日期: 2019-04-02 来源:县新闻网

  如果说,德清是用水做起来的,你别不信。水乡德清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发生在德清的最早故事,可以从四千多年前的治水英雄防风氏说起。虽然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流传的故事与大量的良渚文化出土文物,无论是从地域、年代,抑或图腾崇拜,几乎都一模一样,所以防风治水并不仅仅是传说,或是德清真正的治水史实。

  防风氏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当时防风氏所生活的二都一带是一片沼泽地,水汪汪一片,所以他们的后代也顺理成章地姓“汪”。“汪”表示着与水的密不可分,今天的汪氏族人,把防风氏作为“汪”姓的祖先。

  如今,建镇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新市,一直在寻找新市的来历。明正德《新市镇志》记载:“邑南十五里,旧为陆市。晋永嘉三年夏,淫雨一月,洪水大发,市一夕沉。居人徙而东,有陈廷肃者来镇相地,以其水陆环绕,舟车通利,遂率众定居,岁久成聚,谓弃陆市而新徙于此,故曰新市。”

  新市来自陆市,但陆市究竟在哪里?流传有不同的说法。但记载中有一点十分明确,就是与水直接相关。陆市搬至新市,就是出于对“水利水害”权衡利弊所作的决策。陆市消失于水患,新市兴盛于水利。可以说,新市这座古老的城镇也是水利的产物。即使在原始地形地貌改变较大的今天,仍可以从地图上观察到“米”字形的新市水系图。

  同样,老县城乾元,地名曾被称作“余不”。有观点认为,“不”字源于乾元地区主要河道的象形图案,东苕溪与导流港、长桥河、龙溪、西大港及三里塘河道巧合成了“不”字形。有人将乾元的河道形状跟地名进行关联,不可谓没有道理。用水做起来的城镇,被水孕育的乾元,或是数千年来德清祖先们道法自然的结果。

  德清的传统文化,深藏着治水文化。德清城乡有舞龙灯的习俗。不知你发现没有,龙灯习俗传承得最好的龙灯队,大多分布在容易闹水患的村落。东苕溪两岸的乾元,下渚湖、湘溪一带的下渚湖街道及舞阳街道,阜溪沿线的阜溪街道,历史上都是水患比较严重的区域,也是龙灯文化传承最为集中的区域。九龙治水的故事被广为传播,意为一件事多个人或多个部门管,结果一人一个意见,谁也管不好。所以,德清民间有新龙让老龙的风俗,遇到难事,得多听听年长者的意见与建议。

  德清的文化,也是运河文化。世界最长人工运河的京杭大运河,从1700多公里的北京,一直往南,过了德清才算到达最后一站——杭州。自古以来,德清就是镶嵌在运河之上的一颗明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除了途经德清的京杭运河,还有杭湖锡、东苕溪等航道的规模与等级得于重修与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运河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这句德清人使用频率颇高的宣传语,诠释了德清之内涵。水是德清的生命之源,水也是德清的活力与精神所在。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德清调研时系统地提出了“要兴水之利,除水之害,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论断。这对于德清,也是更快更好地发展水利事业的一次历史机遇。

  变水患为水利,几千年来德清人民世世代代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水之兴,德清兴;水之利,德清利。近年来,我县水利建设工作亮点纷呈,一系列水利设施陆续开工竣工,为德清发展奠定了基础,插上了翅膀。近年来,德清内河水运业迅猛发展,德清港成为全国著名内河港口,通过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海港,真正实现了通江达海。德清的内河不仅承担了繁忙的运输重任,同时还发挥着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旅游等多种综合效益。密如蛛网的河道及湖、漾,成就了德清发展的特有文化优势。无论是从时间的深度,还是从空间的广度,可以说,德清就是一个用水做成的田园城市。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