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德清动态

“埠文化”拾回我们的记忆
发布日期: 2019-04-22 来源:县新闻网

  三桥集镇经升级改造后,三桥埠老街上出现了一些景观小品,它们“修旧如旧、保留风格”。许多人对这些小品熟悉又陌生。比如,对于新设于阜溪河边的挑夫与搬运工雕像,似曾相识,但又说不清有何含义。

  熟悉和了解三桥埠历史的耄耋老人会告诉你,那是民国及晚清年间三桥埠常见的景象。透过这些雕像,能帮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当年的“埠文化”。

  说起“埠文化”,容易让人联想到“码头文化”。其实,我们所说的“埠文化”,有别于“码头文化”。“码头文化”多传递给后人负面情绪,比如,旧时码头上的人为了争夺利益,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后来,此种文化像瘟疫一样,向各个阶层传播,阻碍了公平竞争,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宗派主义、圈子文化,都是码头文化的变种,所以多被视为封建糟粕,为现代文明社会所不齿。

  而“埠文化”,则是商埠上孕育起来的具有正面作用的商业文化。笔者以为,“埠文化”的特点,具有“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接纳各地物资的同时,也容纳不同的新潮观念,善于兼容并蓄,吐故纳新。在商埠上谋生的人看重商业规则,在公平竞争中立足市场。

  三桥埠这个天目山区与杭嘉湖平原交界处的重要商埠,到了晚清及民国初期,又成为洋人及国内游客上莫干山避暑纳凉的中转站,欧美文化也开始影响本地的吴越文化,同时,来访者裹带着来自上海、杭州的信息,在碰撞交流中,形成了特有的“埠文化”现象。那时,莫干山避暑会在三桥埠黄泥兜辟有码头,建有房屋,设有轿班和挑脚班,作为配套服务。当时,本地人闻所未闻的水泥、玻璃、油漆、地砖由洋人于国外运到上海、杭州,再转运到三桥埠,由挑脚班里的挑夫运上莫干山。

  说起三桥埠的“埠文化”,也很容易联想到上海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海派文化既有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莫干山成为避暑胜地的时候,也是海派文化兴起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三桥埠的埠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衍生品。在古代,德清地处吴越相交地带,吴越文化理所当然成为埠文化的底色,却又接收了海外的近现代文明及大都市的时尚。

  从三桥埠黄泥兜码头到莫干山,长达十多公里,这十多公里,除了三桥埠老街约一公里的街路,其余多为人迹稀少的荒野。在1929年之前,三莫线尚未开通,道路狭小,游客坐船到达黄泥兜时,很可能已为傍晚时分或深更半夜,但也能平安地坐上轿子连夜登上莫干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年的轿班有一个非常管用的管理机制。

  “埠文化”对三桥埠与庾村的影响最为深远。如今,莫干山的经营场所,都喜欢挂上与诚信相关的格言用于自律。但是,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对埠文化仍然相对陌生?

  1937年12月21日,堪称三桥埠的灾难日。日军在南京大屠杀后,沿京杭国道一路南下,把三桥埠上、中、下街1800余间店屋和住房化为灰烬。至此,许多三桥埠人被迫离开家乡。随着抗战胜利,不少人移居三桥埠,但是因为他们大多不是原住民,已经不太了解曾经红火的“埠文化”了。所以,三桥集镇上的居民,头脑中勾勒出的,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印象。

  今天,三桥集镇“修旧如旧、保留风格”。无疑,这将有利于我们重拾“埠文化”的记忆,让近乎淡忘了的埠文化特质,彰显出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