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花廿四分”有了传人 | |||
发布日期: 2019-04-03 来源:县新闻网 | |||
清明将至,一年一度的下渚湖街道塘泾村龙舟会也将在4月5日清明节如期举行。泼蚕匾寄托着蚕农们美好的祈求,是龙舟会的重头戏。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王雪英年纪逐渐增大,老人家希望将写蚕匾的重任交给更年轻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女子龙舟队成员陈爱琴就前来拜师了。 4月1日,86岁的王雪英老人,将贴好红纸的蚕匾拿到家门口,在徒弟陈爱琴的协助下,一笔一画地用毛笔写下“蚕花”字样。王雪英说道,“‘蚕’字的上半部分要大要长,再加上‘廿四分’就完成了。”在示范结束后,王雪英老人还拿起纸笔,手把手地教导陈爱琴书写。老师耐心教,陈爱琴学得也是格外认真。 “我是土生土长的塘泾村人,从小就是看着划龙舟泼蚕匾长大的,对这种习俗有着深厚的感情。”陈爱琴今年55岁,是女子龙舟队的成员,在听到王雪英想找传承人的心愿后,立即前来拜师,希望能够将泼蚕匾的传统继承下去。 为何要在蚕匾上写这样一个没人认识,而汉字中更查不到的大字呢?王雪英老人解释,它其实不是一个字,是“蚕花廿四分”五个字的组合。德清是蚕桑之乡,养蚕十分收成已是满分,十二则是超出了丰收的好收成,而二十四分则是寓意着最高产量,实际上“蚕花廿四分”没有具体的数值,它代表了蚕农们的祈望和祝愿,希望把蚕养好。按照塘泾的习俗,蚕匾上写上“蚕花廿四分”后,就会拿到河岸边。“等待龙舟划过,拿蚕匾的人与划龙舟的人互相泼水,蚕匾被水泼得越多,预示今年蚕茧的产量越高,获得‘蚕花廿四分’。”王雪英说 有人主动愿意学,王雪英老人也是非常高兴。“我年纪也大了,希望能够培养一个传承人,将这个传统继续保持下去。” 今年的塘泾村清明龙舟会,除了陈爱琴,还将邀请村内的蚕农、党员、志愿者、乡贤等代表和小小志愿者等在蚕匾上写“蚕”字。届时,像往年一样,还将有舞龙队、马灯队、鱼灯队等绕村庄进行巡游,两条女子龙船在街河内竞赛,并与在河埠头拿着蚕匾的群众互相泼水,水到之处寓意吉祥如意,蚕匾被泼上“龙水”象征着新的一年养蚕大丰收。还邀请了越剧团前来表演,爱看戏的人也可以过把“瘾”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