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德清动态

蚕花鲜花辉映 新旧民俗激荡
发布日期: 2019-04-09 来源:县新闻网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昨天的《德清新闻》民生和社会版,同时刊发了三条新闻,分别是新市蚕花庙会、塘泾庙会和莫干山赏花节。解读里面的信息,你会发现很有意思:新市蚕花庙会和塘泾庙会这两个旧民俗都与蚕桑文化有关,而举办了六年的莫干山赏花节,可以理解为新民俗。

  新市镇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蚕桑产区,蚕桑业曾是当地农民创收的一个主要渠道。现如今,蚕桑虽已衰落,但像蚕花庙会这样的民俗盛会,当地仍会万人空巷轧蚕花。百姓对曾经的蚕桑盛事,仍有着美好回忆和参与的热情。

  曾经的东部水乡农村,屋前屋后遍种桑树。春暖花开鱼米乡,两岸青青万支桑,碧油油的桑叶在风中摇曳,如同阵阵绿色的波浪。想必在当年养蚕人的眼里,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吧。而在孩童眼里,桑林还与蝉、桑果子等各种好玩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堪称童年乐园。

  然而,养蚕其实是很辛苦的。蚕拆开来就是“天虫”,先民发现这种虫可以吐丝,然后织成华丽的绸缎,这才不避艰险开始人工饲养。蚕在东部水乡有个昵称:蚕宝宝。蚕就像婴儿一样娇贵,养蚕的场地是要严格消毒;早上采摘的桑叶因为有露水,蚕吃了要拉肚子,要一张张擦干。养蚕被称为“移蚕”,养蚕人起早摸黑,即使内行人也得十分留心才行,晚上一般不能躺下睡觉,一般都由细心的老年妇女管理。只有等到蚕上山了,结成了白花花的茧子,蚕娘才有可能睡个囫囵觉。

  蚕花庙会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还有的祭蚕神、祛蚕祟、撒蚕花、拜火桑等蚕花庙会习俗,都紧紧围绕着农事。应该是蚕桑的兴盛与蚕农的热情共同推动了这个地域节日。

  蚕花庙会民俗植根于蚕桑,有着经济动力,才能千百年保持着勃勃生机。而与新市蚕花相比,下渚湖畔的塘泾庙会则是蚕桑文化的另一版本。新市古镇曾经是杭嘉湖地区的重要商埠,除了蚕俗还引申了蚕花姑娘花轿巡游等习俗,最大限度满足了大家观赏、追逐美女的愿望,演化成了一个民间狂欢节。而塘泾,更多的是原汁原味的乡村蚕桑民俗,想必当年蚕桑也是塘泾农民很看重的事情。这里更多还延伸了划龙舟、泼蚕花水、舞龙、赏花灯马灯鱼灯等内容,泥土气息更为浓郁。

  眼下,蚕桑已在新市和塘泾等地渐趋衰落,这是历史的演变,也是时代的进步。那么在今天,重温蚕花庙会与塘泾庙会这样的蚕桑民俗有什么积极意义呢?笔者以为,这应该是一种与富足、收获有关的集体记忆,是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对以前农耕社会中美好场景的回味,一种现代人的乡愁。

  蚕花庙会与塘泾庙会都可以称之为旧民俗,而同期举行的2019年第六届莫干山赏花节,则可以理解为新民俗。今年的主题是“花漾莫干”,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花+音乐、创意花集、公益相亲等。莫干山镇依托这里的生态环境,创办的赏花节已经连办了六届,假以时日,保持生态的优势叠加民国风情,还有民宿业、久祺国际骑行营、Discovery等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莫干山赏花节完全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民俗活动。

  新旧民俗激荡,蚕花鲜花辉映。

  德清四月处处景。无论是蚕花庙会、塘泾庙会这样的旧民俗,还是莫干山赏花节这样的新民俗。透露的,无非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而在今天,应该更为强烈。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明媚的春光里,总觉得应该种下些什么,辛勤耕耘,秋天的丰收喜悦应该不难抵达。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