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姚们为何很兴奋 | |||
发布日期: 2019-05-13 来源:县新闻网 | |||
遇到老姚,发现老姚特别开心。中奖了还是受表扬了?都不是。老姚说,更爱家乡,更爱德清了。老姚究竟遇到了什么好事?老姚说,前几天参加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你们新闻中心也已经报道了,全国各地的姚氏后裔来德清寻根祭祖,一百多位姚姓自家人在阜溪街道郭肇村团聚,感到好亲切,也为自己生活在老祖宗生活的土地上,感到好幸福。 笔者认识好多个老姚,有武康老姚,有钟管老姚,有乾元老姚,有新市老姚……一谈起“吴兴郡姚氏”,他们全都表现出兴奋之情,热爱家乡的感情溢于言表。有位武康老姚说,早些年他并不知道阜溪街道郭肇村是“吴兴郡姚氏”的中兴福地,是最近几年才从媒体和姚氏宗亲的口中得知的。听长辈说,他家祖上是从湖州骆驼桥一带迁居到武康的,却不知道更早的祖上就是从武康出发的。 近年来,“我从哪里来”的话题一再被提起。比如德清的沈氏族人,对寻根问祖的兴致颇浓,德清龙山皇觉寺,被认为是吴兴沈氏的祖庭,德清沈氏宗亲联席会举办过多次有益的活动。今年春天,大批沈姓族人到此参加纪念活动,无论生活在本乡的,还是他乡的,沈氏族人的爱乡热情被激发出来。有沈姓朋友告诉笔者,德清人口中,平均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姓沈。 创立于乾隆54年(公元1789年)的《沈氏家训》20条,讲修身、重耕读、讲礼仪、严教子,是沈氏家族文化的宝贵财富。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向全国推广学习《沈氏家训》,促进人文发展和社会进步。这20条家训,成为德清人共同的财富。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叹连连,今天遇到的家庭问题,许多方面是被祖宗“说着了”的。比如,教子不可不严,养女不可不训。这两条,今天的许多家庭还远远没有做到位;又比如,穷难不可不周,邻里不可不和。此两条,也是为今天的我们所大力提倡与弘扬;还比如,奢华游惰当惩,赌博不可不戒。此两条,许多人还要重复地犯着祖宗再三告诫的毛病。 德清广大沈氏族人以久居德清为荣,他们以沈姓为豪,这并非历史上的沈姓名人留给了后辈多大的物质利益,许多姓沈的家庭没有从祖辈那儿继承过任何家产,却是因为他们给了后人很多的精神财富。清朝年间,乾元的沈氏族人中也曾经犯过非常丢人的不光彩之事,沈氏家训正是沈氏家族善于反思的成果,所谓用血的教训才换来的家训。 “孟頫故里,书画圣地”东衡村,近年来成为不少在外的赵氏后裔寻根祭祖之地。东衡村抱春堂藏书楼主人陈景超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来藏书楼打听查阅赵孟頫、沈严、章嘉祯等当地历史名人的来访者越来越多,在每年的清明时节,这些人特地从全国各地赶来,前来祭拜祖先,不忘祖训,传承良好的家规、家训、家风。 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老姚们、老沈们、老赵们通过来德清寻根祭祖的这类活动,倍感世事沧桑与生命传奇,从中看到了自己遥远的过去,也体会到今天生活在家乡的幸福和德清的文化魅力,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增强了建设好家乡的责任感。我们说,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