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星村的连心之路 | |||
发布日期: 2019-05-29 来源:县新闻网 | |||
很多德清人可能没有想到,三天两头吃的新鲜蔬菜,家里新潮的装修建材产品,相当比例与乾元镇联星村有关。 在这个村,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户是种植蔬菜的专业户,上百的村民在联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旗下的乾龙建材市场打工。经过他们的汗水和双手走向市场的产品,连接起了千家万户。 这也是一条不是新闻的新闻。因为,25年前,联星村就已办起建材市场;25年前,联星村的蔬菜种植已经初露锋芒。但是,它确实成了新闻。因为屈指数来,二十多年前开的店,二十多年前办的厂,包括二十多年前建的市场,今天依然还在,并且不断发展,这真的已不多见。留给人们的好奇心,就在于联星村靠什么让建材市场与蔬菜基地,二十多年青春不败? 记者在联星村,感受到了村干部的勤奋,村民们的勤劳,发现联星村有一套“连心”的功夫。 “把群众想法摸清楚” 联星村村委会办公楼与乾龙建材市场,仅一步之遥。在乾龙建材市场,记者遇到了正在与经营户交谈的县人大代表、联星村党总支书记沈伟明。 沈伟明说:“只要有空,村干部都会习惯性地走到经营户、村民之中,聊聊家常,摸摸情况。” 据悉,近年来,随着建材商品需求量的增大,经营户拓展经营面积的愿望日益增强,一两间店面早已不够用了,为了增加土地利用率,打算将市场升级改造,目前,新市场的图审、招投标等一系列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1995年,沈伟明担任联星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的砖瓦厂、丝厂都遭遇了经营困难。村里的新老班子成员多次商量后,尝试从建材经营服务上寻找出路。但那时,村里财力极其有限,办实体困难重重,捉襟见肘是常态。不过,村里就像家庭培养子女那样,对萌芽中的建材市场万般呵护。 沈伟明说:“经营户们在想什么,村民们在想什么,村干部们都了然于心。把群众的真实想法摸清楚,是我们的基本功。这条群众路线,我们一直没有变过。” 沈伟明的胸前常挂一张写有自己姓名、职务的卡片。他解释说,虽然近2700人的本村成年人对他无人不熟,但在村里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千多人,有人可能不认识他,为方便他们叫得出他的名字,每位村干部都挂了这种卡片,以方便交流与沟通。 今年4月10日,联星村率先在德清建立人大代表流动联络站。据悉,此后的每月10日,乾元镇的市县镇各级人大代表走进各选区,听取意见建议,为村民排忧解难,筑牢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目前,联星村里有一百多位村民在乾龙建材市场打工,有的跑建材运输,有的在市场从事管理服务,有的还自己当老板。”沈伟明说,早些年,村里不少闲置劳动力跑到镇区及外地揽活,建材市场办起后,可干的活多了,无效奔波也少了。这样一来,村集体收入也有了保障。联星的村民生活水平,在全县称得“上中上”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每年都有返贫的家庭出现,比如有的遇到意外事故,有的得了重大疾病,目前全村650户家庭中,动态性的有20来户家庭相对困难,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给予帮助,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办好市场,也是联星村最大的民生。预计建材市场升级改造后,加上其他收入来源,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0多万元。 “贴着地气办事” 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村里除了建材市场,蔬菜种植业也呈现出良好的萌芽状态。 多年来,蔬菜种植业与建材服务业成了联星村村民的两大主要收入来源,其造血功能的形成,在于村里搭准了村民的脉搏,贴着地气办事,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1997年,随着种养殖业及周边工业的快速发展,村民所饮用的河水不同程度遭受污染。当时,大家普遍没有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村民看到镇区居民喝干净的自来水,就向村委会提要求。沈伟明回忆说,将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当时是硬着头皮上的,资金靠借,劳动力靠村民自发做义务工。没想到,自来水进村后,村民的凝聚力大大提升。 联星村650户家庭中,有270多户是蔬菜种植经营户。上世纪90年代初,县政府鼓励各地发展蔬菜生产,有村民在观望中涉足蔬菜种植业,村里的领导班子,鼓励村民抓住机遇,一家一户办不成的基础设施问题,由村委会出面向上面争取解决。尽管当时的村财力非常有限,但有限的资金都被优先用于机埠、渠道、大棚设施等建设与改造。 今年75岁的高桂凤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她在村里担任出纳,那时村里的集体收入很少,所以支出都是小数目,大约只有几万一年,具体已记不清了,却还被别的村羡慕,殊不知这些都是精打细算开支的。做出纳的她还要跑腿借钱,以解决资金周转困难,镇工办、甚至工商所,她都去借过钱。建材市场、蔬菜基地,这两大村里的经济支柱,都是这样慢慢抚育起来的。 据介绍,近年来,联星村的蔬菜种植户,劳动力比较充裕的家庭,年收入可以达到二十多万元。而劳动力少或年龄较大的家庭,也可以从蔬菜上获得五六万元的年收入。 联星村的村干部说,他们为联星村民的勤劳感到自豪。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是联星村的良好风气。二十多年来,为了把最新鲜的蔬菜供应市场,联星村的菜农往往“颠倒黑白”,天还没亮,将刚从菜地收上来的蔬菜投放到市场。村民徐小根,如今在乾龙建材市场做着市场管理员的工作,只要有空,勤劳的他又到自家的承包地上劳动。在徐小根的玉米地里,玉米秆已长至比人还高,徐小根说,消费者并不把玉米当粮食,而是当成蔬菜,所以引种了蔬菜水果味的玉米品种,销路不错。 乾元的蔬菜新鲜度高,已扬名杭州。在乾元城东南一带,有时你会看到成群结队的杭州退休老人,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到当地的蔬菜市场或菜农地头,“批发”新鲜蔬菜。联星村,也成了杭州退休老人的“连心”之地。 为连住更多消费者的心,为防止“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心态在部分菜农中出现,联星村多年来与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协作机制:比如,请职能部门把食品安全检测车直接开到蔬菜基地,免费给广大菜农进行蔬菜残留农药检查,将预防工作做到生产源头。比如,引导菜农在科技上“追星”,只要一有蔬菜栽培专家要来的消息,村里就通过多种渠道告诉菜农。二十多年来,这里科技兴农绿色种菜蔚然成风,菜农也如追星族一样,科技人才一来,就狂追不放,成为这里的一大乡村文化特色。 记者问联星的村干部,这些年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村干部想了一想说,就是村民的笑脸,路上遇到,会心地打个招呼,彼此尊重,其乐融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