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德清动态

渐行渐远老行当(一)
发布日期: 2019-06-18 来源:县新闻网

  编前语

  “行当”,原是梨园界的用语,是指戏曲中的角色,后泛指老百姓得以谋生的职业。“老行当” ,自然就是指年代久远的行当。自古至今,行当繁多难以尽说,行外有行,行内有行,行行有故事,行行出状元。古时,行当不用于所谓高贵的职业,基本都是指社会基层的营生。在民间,大部分行当都以某匠相称,如木匠、泥水匠、篾匠等等,但也会有别的称谓,以显示行业的地位。比如裁缝师傅、算命先生、剃头佬、牛牙郎等等。随着时代的更迭,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有分化、有合并、有消亡、有新生。尤其是改革开放,百姓富足,城乡巨变,几乎大部分的老行当自然消亡,难觅踪迹。

  我县资深摄影人楼其梁(阿梁)自三十年前开始陆陆续续记录了江浙一带的百姓生活民俗影像,其中绝大部分取之德清本乡本土。民俗收藏与民俗摄影,是他的最爱。他与很多摄影家不同的是,喜欢扎根本土,热衷纪实摄影;他与众多收藏者有别的是,无论市值高低,只求家乡文化。他说,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有太多的东西值得记录,值得收藏,只是时间、精力、资金都在限制着我们。我们这一代人不容易,吃了很多苦。其实,我们也很幸运,生得逢时。因为,对于媒体人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也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当然,我们更有责任做好当代的记录者、传播者。近年来,阿梁不遗余力地将这些老照片(底片)整理修复编辑,并作了大量的采访收集工作,其民俗系列摄影专辑已初步成型,有望在近期陆续与读者分享。

  读图纪实



  图1弹花行上柏刘氏祖籍温州,入行约50年。

  有个谚语:“千匠万匠,不如弹匠,住了大厅堂,陪个大少娘。”意即,与其他行当不同,弹匠大多在东家厅堂里作业,不用日晒雨淋,劳动强度也勿高,还时常会有美女少妇帮助拉纱线,是个令人羡慕的行当。其实不然,弹棉絮最怕风,即使在三伏六月天也不能开窗,还要戴个口罩,否则,容易得职业病。刘师傅15岁就跟随父亲学弹棉花,“从一而终”半个世纪。



  图2放簰工2015筏头东沈。

  放簰,一项古老的水上竹木运输方式。德清西部竹海万顷,以前,在公路没有开通的时候,海量的毛竹全靠水上放簰运出大山。放簰是一项非常艰辛而危险的职业,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因此,人们说起以前的放簰工总带有一些英雄传奇色彩。据记载,筏头是旧时放簰必经之地,好多竹行应运而生,是德清西部繁华重镇。2015年年末,筏头上游东沈村的村民们演绎了半个多世纪前先辈们放簰的壮观场景。



  图3榨油2015筏头老街

  前年,筏头老街拆迁改造挖出了一套巨型石磨,其直径有3米多。石磨用于榨油,当地人称油车。镇上老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是陈家祖先的榨油作坊,当年有很高的信誉度,连上柏、武康、三桥的农户都会把菜籽拉来加工。这是一套庞大而巧妙的榨油系统,可惜,除了石磨,其他的木作构件已荡然无存。



  图4老窑工2016二都闻氏,已歇业。

  以前二都的缸窑远近闻名,据说最兴旺时有九条龙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衰落。现在老街南北两侧自然村落、路名都以缸窑、瓦窑命名。90多岁的闻金法是当年的窑工,说起二都的黄沙缸,老人如数家珍,感慨万千。



  图5瓦匠2011武康,无名氏,已歇业。

  瓦匠亦叫砖瓦匠,因为砖瓦是不分的,都要做。瓦匠与泥水匠、木匠、石匠、铁匠一样供奉鲁班师为祖师爷,合称五匠。江南的瓦大致有土瓦与洋瓦两种。土瓦用传统的制瓦工具用土窑烧制,洋瓦则要机器磨具压制后经大窑烧制。民间历来用土瓦,洋瓦的出现改变了瓦业的现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县的上柏、雷甸、梅林、城关等乡镇都纷纷建立砖瓦厂。直到九十年代,平顶西洋楼的兴起,加上政府对国土环保的严控,德清的砖瓦窑相继被强制拆除,瓦匠的职业也从此消失。



  图6磨刀匠2015乾元幸福,无名氏,入行约30年。

  磨刀剪的行头比较简单,一条长凳,两块磨石,外加一只口袋,口袋里装的是锤子、钳子、刷子、布条等小工具。在众多的老行当中,似乎只有磨刀这一行是无本经营,卖的只是力气和手艺。如今,大部分老行当都已消失,而此行还仍然出现在坊间小区。



  图7篾匠2016筏头东沈宣氏,东阳籍,入行约60年。湖州市非遗传承人。

  中国人对竹有着特别的情结,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黎民百姓。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寻常人家则不可一日无竹制品,如:竹篮、竹椅、竹榻、竹席等等。打竹席(篾席)、编竹篮、竹箱的是篾匠,乡间又叫匾匠师傅。做竹椅、竹榻、竹橱等的叫竹匠,德清民间俗称椅子匠或圆竹师傅。篾匠、竹匠容易混淆,其实是不同的行当。竹匠活相对粗而大,一般有店铺或固定工场,而篾匠因是细活,工具也精巧,适合走街串巷,修修补补。我的外祖父是个篾匠,解放初来到德清来谋生。我能成为一个德清人,应该源于他老人家。



  图8锯板行2017三桥林氏

  旧时有解匠(即锯匠)一行当。就是一把巨型的木锯(又称龙锯),由两人操作,一上一下,你推我拉,将一段段原木锯成一片片木板。这是一项苦差。有民谣道:“千匠万匠,勿学解板匠。立起来吊煞相,坐落去活和尚。”八十年代初,海宁县木工机械厂出了带锯机,此行才得以脱胎换骨。这台用了几十年的机器在林氏夫妇的呵护下依然在完好地运行。



  图9船匠2005二都王氏,入行约60年。

  老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船匠老王家住下渚湖边,自然是靠湖吃湖了。老人家吃了大半辈子百家饭,专门为人打船修船。他说,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想歇又歇不了,人家上门来请,又不好意思回绝,只能顺其自然了。



  图10木匠2016后坞骆氏,入行约40年。

  木匠有大木小木之分,也叫粗木细木。一般建房造屋者称为大木,制作桌椅板凳、橱柜箱几等家具者谓之小木。老底子学木匠,徒弟拜师要设拜师酒,约定三年学徒,三年半作,三年伙伴,方可出师。我出生在东阳木匠世家,幼时常听父亲说做学徒有多苦多累,百十来斤重的木匠担头常常是一挑十几里,出门做活有很多规矩道理,比如:吃饭不能出声,动筷要在师傅之后,夹菜只可就近,甚至撒尿都尽量不发出“咚咚”的响声等等!手艺人,不光技术要精,还要勤快嘴甜,要会做事做人,才有更多的活路。



  图11箍桶匠2016上柏姚氏入行约60年,已歇业。

  箍桶匠因为做的大多是圆木桶,如脚桶、马桶、浴桶、水桶等等,所以,行内也称圆木。以前的乡间集镇都有箍桶店,当然,也有很多是肩挑行头走村串户的。木桶是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家具,以前的嫁女儿,除了箱柜等大件,女子用的马子、脚桶、子孙桶是一定要请箍桶匠提前做好的。现今,塑料和其他材料替代了大部分木器用品,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木桶的感觉:温润、通达又环保。



  图12钉秤修秤2017洛舍。高氏,永康人。入行50余年。

  钉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活,据说一杆秤的完成要三十多道工序。钉秤匠分为坐商和行商。有门店坐地经营者为坐商,肩挑担头走村串户揽活者为行商。高师傅行走德清三十多年,修遍了这里的村村落落。如今已逾古稀之年,去年得了一场病,至今还在永康老家休养。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