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必要做体检 | |||
发布日期: 2019-06-25 来源:县新闻网 | |||
不少单位都给员工提供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这原本是齐声叫好的福利,笔者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这种声音并非针对福利本身,而是有一种“颇有市场”的观点:原本不知道有某种疾病,过了一年之后,稀里糊涂地康复了,而一旦查出有病,反而被吓坏了。比如,某单位的某某,体检之前生龙活虎,体检后发现自己得了某种疾病,便情绪低落,没几个月就挺不住了。还有一种体检无用论:比如某位朋友,体检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很不好的毛病,但几个月后,还是生病趴下了,医生告之“晚期”。 所以,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体不体检,没有多大意思。但是,持这些观点的人群,你若真的让他们放弃体检,他们又开始犹豫不决。因为,他们同样相信这样一个事实:有的人因为体检而及时发现了病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疗,即便得了所谓的绝症,也能化险为夷。 因此,更准确地说,不少人对体检的态度,并非反对,也非支持,而是纠结。 在体检中,有医生对笔者介绍说,不少人对体检有一个误区,就是对超声、透视等机器很信任,认为那是客观存在,而面对医生的手诊、问诊表示怀疑,以为那是主观臆断,甚至觉得医生的望闻问切有点忽悠人。其实,仪器检查的意义,在于协助医生根据症状做出判断。仅仅相信仪器给出的数字,可能会漏掉很多发现疾病的可能性,仪器并不能像医生那样综合考虑病人的病史、症状。因此,体检数据尚且可以,并不等于身体一定健康。比如,有时候很不舒服了,但体检是查不出问题的,这时候,医生能综合你的心理健康、劳累程度、家族遗传等因素做出判断。这是由于,一方面是体检项目尚不能包罗一切,有待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体检指标虽然不太好看,但也不能说病人一定会有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体带有很强的免疫调节功能,个体差异实在太大。 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即便是孪生兄弟,也有很多差异。得同样的病,吃不同的药;吃一样的药,却治了不同的病。这就是个体差异太大的原因。人们对健康体检有不同的理解,正是由于人与人的体质情况,差异极大,你被查出有病,不一定是多大的病;你指标数字“还算漂亮”,不一定真的没有问题。同样的不合格指标,放在他身上,可能啥事没有,疾病与他,长期和谐相处;而放在你身上,可能立马将你击倒了。 但是,无论如何,通过常规体检,仍能发现一些慢性、进展性疾病,可以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虽然有时体检指标还算好看,但医生仍能从中窥见某些疾病的趋势,体检更实用的意义,往往被常人忽视,那就是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不治已病治未病”。 当然,有的单位组织的体检项目,由于太常规,有人称之为“套餐不够高级”,可能较少地关注了该行业的特殊性。有的企业工作环境中粉尘较多,体检中就应注意肺部检查、放射性元素检查。有的营销类公司,员工应酬较多,吃饭无规律,这类人群就应注重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项目的检查。由于检查的侧重点不同,就有可能造成有些指标漏检,在部分员工中造成体检无用的假象。 确实,体检也有两面性。设备越高档,体检项目越全面,越能发现问题。不过,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体检,对于身体条件不错的人来说,或被认为是自己吓自己。但问题是,在体检指标出来之前,谁也无法肯定该次体检是否白忙一阵。所以,人们对体检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查出异常的指标,而认为体检白检了。也不能讳疾忌医而惧怕体检。因为任何人无法预知明天会怎样,今天你把体检表好好保存,至少,能在明天知晓昨天的指标究竟如何,这有助于以后的身体养护。指标好看,没有必要盲目乐观;指标难看,也没有必要心灰意冷。体检指标无论好不好看,最终还得听医生的。积极配合医生,才是正确选择。对于那些不听医生劝告,烟照吸、酒照醉、夜照熬……“永不言放弃”的朋友,体检指标好不好看,做不做体检,可能真的没啥大的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