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新区,对德清意味什么? | |||
发布日期: 2019-06-05 来源:县新闻网 | |||
近日“南太湖新区”正式挂牌成立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据悉,湖州南太湖新区就在“月亮酒店”一带。对于德清人而言,这个225平方公里的新区并不陌生,节假日赏个湖景、吹个湖风、尝个湖鲜,都会去那儿。无论选择哪条公路,到那里车程1小时左右。那里离杭州虽然比德清远了点,但距离上海、苏州、南京、无锡,都近了不少。 有人可能要问,南太湖新区对德清有意义吗?笔者有一观点,这也是对德清的重大利好,因为德清更“中心化”了。 这些年来,德清人的目光习惯于往南聚焦,对于杭州的发展非常关注,因此相对忽视了北边的变化。确实,这些年德清接受杭州辐射,杭州对德清的带动引领作用巨大,但如果我们单纯以一个城市的单核辐射来定位德清,目光未免有点狭窄。当德清南北两边都变得强大,德清才能左右逢源,所以南太湖新区的成立,对德清绝对是一大利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最先崛起的地方,不在浙北,而在温州一带的浙南,这被称为浙江经济的1.0。而近些年来,杭州都市圈经济异军突起,浙北的杭嘉湖绍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被称为浙江经济的2.0。在1.0的时候,经济发展多以市、县的单核发展为主,哪个县市开放得早,往往占有先发优势。而2.0版,则以大都市引领周边中小城市共同发展为特征,市与县、县与县、市与市的竞争与发展,更具抱团特性。或许,接下来的城市群特性会更加显著,在超大城市的引领下,都市圈与都市圈的联动,会带动其中的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那么,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在哪里?就在以湖州为腹地的长三角城市群。 如果在二十年前,你一定会觉得,浙江的机会在浙南,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二十年风水正在轮流转,浙北区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尤其在高铁开通后,湖州从后方变成了前沿,浙北区域的湖州成为浙江连通京津冀等地交通要道,靠近上海、苏州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湖州的地位迅速上升。 众所周知,1992年,江苏与浙江连接上海的高速公路分别完成规划,江苏的沪宁高速首先接通苏州至上海段,浙江的嘉兴至上海段迟迟不见动静。杭州至宁波的高速反而先于沪杭高速开通了。原因就在于,当时人们并没有长三角一体化的思想,或者说认识一体化还不到位,甚至还怕被上海老大哥虹吸省内的资源。结果,苏州在当年就建立了新加坡工业园区,几乎与浦东开发同步进行。而与上海最近的嘉兴、湖州,失去了加快接沪的宝贵时机。而此时的温州,越来越耀眼,目光南移的浙江人似乎忘了浙北。1994年的湖州,发现“苗头”不对,发出了“为了太湖不再‘倾斜’”的感叹,反省自身习惯于慢慢来的“百坦”文化。 近日,浙江新闻客户端发表了一篇《湖州南太湖新区获批沪宁杭共同腹地要崛起了?》的文章。有意思的是,标题的尾部加了问号,你说要崛起了吗? 除南太湖新区,浙江还重点规划了另三大新区——杭州的“江东新区(现合并更名为钱塘新区)”、宁波的“前湾新区”、绍兴的“滨海新区”。从地图上很容易发现一个秘密,这四大新区在浙江版图上位置明显偏北。这意味着什么?未来的人、财、物将向浙北区域集聚。 实际上,无论规划如何做,老百姓已经在用脚投票,位于浙北的杭州、嘉兴近年来的小学生人数明显上升,湖州增速虽然较小,但对比浙南一些城市的负增长,正增长的湖州也是称得上亮眼。更值得关注的是,被坊间称之为上海版的雄安新区“沪苏浙一体化示范区”也在浙北,以嘉善、吴江、青浦为核心的这一区域,在若干年内湖州至上海高铁开通后,不用半小时车程就能让南太湖新区与沪苏浙一体化示范区连为一体。 这就是大势所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