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图片新闻

县城搬迁,搬来新观念新空间
发布日期: 2019-08-30 来源:德清县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德清有许多给全县人民带来影响的大事、喜事,县城搬迁便是之一。

  史料上这样记载:1958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1994年德清县人民政府驻地从城关镇(现乾元镇)迁至武康镇。

  如今,不少人会问:二十五年前,德清县城为什么要从乾元搬至武康?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际,我们不妨重温那段历史。

  当年的媒体有这样一段介绍:一位上莫干山考察的外宾,为莫干山的竹海风光惊叹不已,而当他下山,过国道、翻铁路,又拐进一条4级公路驱车12公里到达县城(指当时的城关镇)时,不解地问县领导:这样一个国家级风景区为何有景无城?

  这条12公里的县道,建成于1958年。在武康、德清两县合并之时,被称作武德公路。

  如今,在乾元镇金鹅山村白米塘的北侧河道边,依然保留着当年武德公路的其中一小段。从湖州市技师学院新校区往西不远处,有一座狭窄的公路小桥,宽仅几步,只能容许一辆汽车通行,其他车辆与行人则无法同时过桥。这就是当年德清县城的陆路交通现状,虽然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但德清依然难以掩盖交通闭塞的窘境与尴尬。

  今天的德清,实力大大提升,无论县域东部,还是西部,遇山打洞,遇水架桥,公路无处不在。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外界人眼里,与有国道、有铁路的武康相比,城关是躲藏于旮旯深处的偏僻县城,与当时的开放格局格格不入。

  县城搬迁,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酝酿已久。据当年的媒体报道,早在1984年,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就开始酝酿战略性的发展思路——将德清县发展中心向莫干山南麓的交通更方便的武康转移。1987年,德清又一任新班子上任。此时,恰逢104国道(京福线)改扩建,宣杭铁路传来将升级为华东第二通道的消息。

  县内外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拥有现代交通优势的武康,必将成为发展要素集聚的地方……当年县政府就向省政府报告,要求将县城迁往武康。然而,当这份报告批下来时,恰逢治理整顿时期,县城搬迁一事只能暂缓。1990年10月,县领导赴昆山、浦东等地考察后,终于作出到武康建立工业区,以经济开发带动和加速县城搬迁的决策。

  1992年初,在举国上下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德清人猛然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改革开放14年,外部世界千船竞发、百舸争流,而德清竟没有吸引到一个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的投资。许多德清人,依然偏爱一隅,自我感觉良好。

  当年,有德清人的“东阳亲戚”依靠亲友关系来德清寻找建筑生意,由此,“德清街上”留传一个段子,称东阳人饭吃不饱才跑到德清来。而东阳朋友反嘲城关南街破破烂烂,德清人根本不懂发展,再这样下去,要被淘汰了。有德清人从温州等地考察回来,感叹东阳亲戚的话真有可能一语成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大批德清人去深圳打工,当他们探亲返回德清,大呼许多睡在温柔乡的德清人真的有点落后了。

  在开放度不够的事实面前,支持搬迁的声音大了起来,如果说当年县城搬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加开放的环境,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来回顾,似乎更在于为了带给人们更开放的观念变革。

  伴随着搬迁的争论,从1993年12月上旬起,德清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县城搬迁的消息,在市场上产生了“羊群效应”,投资者纷至沓来。当年,武康镇这一热土上,批准立项的项目211个,项目总投资14.92亿元。引进连片开发项目7个,总投资23亿元。“羊群效应”发生的同时,也出现了“鲶鱼效应”,许多企业看准时机,纷纷到武康设立新厂,有的甚至将企业总部搬入武康。如今,德清的多家知名企业,都是在县城搬迁时抢喝头口水的先行者。

  当年的《莫干山报》记者采访过欧诗漫、德华、美都、华盛达等企业老总,他们无不感叹,县城搬迁更新了他们的观念,开阔了企业主的眼界,为德清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动能。

  县城搬迁,伴随着“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德清人达成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赶超发达经济县市的共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德清人的热情被点燃,创新创业的氛围浓厚了起来,德清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1993年,德清进入了全国农村综合实力评价二百强,列175位。而1994年县城搬迁那年,飞速跨入百强县行列,大踏步向前跨越105个位次,列70位。也就是从1994年开始,德清有了“百强县”的称呼。

  一晃,二十五年光阴,新县城面貌大变。县城搬迁以来的二十五年,县城变大的速度已为当初不可想象,差不多已是当初的50倍,也就是发展到了50个原武康镇区那么大。如今,“康乾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乾元与武康、舞阳、阜溪、下渚湖及高新区近乎浑然一体,一座位于杭州北郊的新城更加辉煌耀眼。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