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做作业,该不该打一顿 | |||
发布日期: 2019-08-09 | |||
暑假过了一大半,作业做了一丁点。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太贪玩,就是不肯做作业,暑假都过了一大半了,作业跟没做过差不多。于是,对笔者说,真想回去痛打一顿。但打重了,怕打伤,打轻了,又怕起不到作用,真不知如何是好? 有句话现在很流行: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据了解,为了作业的事,快到暑假后期的时候,家里升级成“战斗状态”的绝非少数。那么,如果真的痛打一顿算不算家暴呢? 有一案例:7月26日,南京一名11岁男孩突然报警,声称自己被人打了。民警赶到现场却是哭笑不得。原来,报警孩子因为作业没完成,被父亲揍了,孩子不服,认为这是家暴,来了个报警。 报警男孩情绪激动,伤心欲绝地哭诉父亲打他。但是孩子的父亲说,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发现儿子没写作业,反而又在充值游戏币,一气之下打了孩子,没承想儿子竟报警了。在警察叔叔的劝导下,孩子认识到了玩游戏不做作业的错误,父亲也表示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此,网络上争论很大,对于“拎得清”的孩子,尚可以讲道理,但有些孩子,很倔很犟很逆反,无论你怎样讲,一概听不进,那怎么办呢? 这牵涉到一个热点话题,老师和家长的惩戒权问题。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为什么如今我们看到有关熊孩子的报道越来越多,这或许有惩戒权没有明确规定的原因。据报道,山东五莲一老师因用课本抽打两名逃课学生,而被学校及当地教育部门重罚。该教师被学校停职一个月、取消评优,师德考核不及格。之后,五莲县教体局下发文件追加处罚,责成学校新学期不再聘用该教师,并将其纳入信用“黑名单”。这引发了公众对处罚强度是否合理以及教师惩戒权边界的讨论。 有教师对笔者说,作为一名老师,对有的学生的不良行为很看不惯,很明显,这些行为是被从小惯出来的,尽管心里很想管,但很难把握分寸,你觉得尚未管到位,家长则有可能认为老师做过头了,所以,管一管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少教师“不敢管”,“不如不管”的想法还是存在的。 其实,惩戒权不仅对于老师有用,对于家长同样管用。许多熊孩子的问题,其根源正是出于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使用惩戒权而被慢慢“培养”出来的。 马云在2019乡村人才计划启航典礼上说,若老师没有惩戒权,就像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白岩松也表示,明确教师惩戒权,势在必行。老师成“佛系教师”,老师不敢“惩戒”,受害者最终是孩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