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德清:水利绽放“文化”之花 | |||
发布日期: 2021-03-04 来源:德清县人民政府 | |||
治水先祖防风祠祭典 德清大闸古石雕 □本报记者 赵洪亮 通讯员 金效杰 施伟强 多年来,浙江省德清县把水文化建设融入水利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深入发掘保护水利遗产,加强水文化传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发掘保护水利遗产 德清县加强对水利文物、史料的整理和保护,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水利遗产。 “邑东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则不,故曰余不。邑临是溪,因名德清。”德清自唐为县治以来,两岸民居店肆林立,用武康石砌成的驳岸十分规整和精美,各种河埠独特精妙。为了留住这美好的古城记忆和浓浓的乡愁,2011年,人们在德清大闸防洪配套工程建设中,对它们进行了加固修整和保护,把施工中挖掘出来的“阜安桥”主要构件桥额梁板和镇桥兽存放于水文化馆,成为镇馆之宝。 2004年,新德清大闸建成投入运行后,建于1959年的老闸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原计划要将老闸全部拆除,但为了纪念这座40多年来为杭嘉湖防洪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工程,人们仅对老闸上部结构进行了拆除,主体结构全部保留了下来,并以此建成了大闸纪念公园,传承弘扬水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2005—2007年,在导流港拓浚工程中,人们在现联谊闸附近开挖出建于1959年,于1961年6月大洪水时发生险情后被废弃的老联谊闸,经过重新打造,再现了当时联谊村村民舍小家保大家、奋力抢险的抗洪精神。德武桥正处开挖河道内,按规划设计必须拆除或搬迁古桥。但为保护古桥,水利部门两次修改工程设计,并对其进行环境改造提升,使东苕溪导流港畔这座建于明清时期、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信息的古桥永留人间。 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建设中,德清县对建于明清的“大成堰”进行了全面的除险加固和环境提升,恢复了防洪、灌溉等功能,使其成为山区众多古堰坝中重焕青春的典范。对钟管镇蠡山村西施河中已垮坍的“西施画桥”进行原地原貌重建,整理了周边环境并建造了观桥亭,让存世很少的有关西施的景物得以保护与传承。 在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建设中,德清县对建于1934年的白云池水库进行了保护性建设;对原置于荒野的白云池碑(1934年刻)进行了建亭保护,白云池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周边农田的作用。 在十字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中,把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建设所拆除的干村大桥、安富桥、长生桥、兴隆桥移建于蠡山村刘家桥港,从而留下了历史,延续了文化。 在水文化调查过程中,德清县进行了3个专项的保护:发掘出清道光年进士、湖广道监察御史蔡庚飏撰写的《杭湖棚民垦种山场有关水利等奏疏》;发现了清朝以来水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险大塘的踏塘民俗;在上杨湾发现西险大塘条石砌筑的遗存,对始建于唐代的西险大塘的历史研究十分珍贵。同时,发现的下杨湾民国水位尺刻石,对东苕溪的水文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中,发现在湘溪圩的张公堤处有一座条石砌成的丁坝(古称石栏龙),此丁坝建于明万历年间,与筑于明嘉靖的张公堤共同保护着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德清县对此丁坝进行了全面整修和保护,并修亭立碑。 写好水文化与水工程结合文章 德清县充分运用现代景观理念,以及现代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和手段,实现工程与园林、工程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 2019—2020年,德清县投资1900万元建成德清水情馆、水情园和德清水土保持科普馆,展示德清深厚的治水历史和丰硕的治水成果。德清的水文化工作深度融入德清的各项水利建设工程,在蠡山漾、万鸟园、水梦苕溪、洛舍漾、苎溪漾、杭嘉湖扩大南排河道等浙江省美丽河湖创建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力助推了德清县历史文化名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做好水文化的传播者 德清县加强传播平台建设和内外学习交流,充分利用传媒资源深化社会各界人士对水的认识,营造爱水、护水、节水的社会氛围。 2012年撰写编印《德清水利60年》,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德清水利建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记录,成为继《德清县水利志》后又一部重要历史文献。2018年,德清县水利局编著出版了《德清水利文化图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水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水文化建设,提炼具有德清水利行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行业精神和行业理念,营造团结和谐、充满活力和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水文化、参与水文化、创造水文化、繁荣水文化,进而达到有效推进德清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水利局局长居晓华对水文化建设信心满满。 下一步,德清水文化建设还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深入挖掘历史水文化,开展全县水文化普查,编制德清县水文化保护名录;二是续编《德清县水刊续志(1990-2020年)》;三是建设“对河口水库库史馆”和“美丽河湖(五水共治)成果展示馆”;四是打造盘溪与沈约、衡溪与赵孟頫、英溪与孟郊等文化景观;五是开展水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党校的活动;六是积极申报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3月4日 作者: 赵洪亮 金效杰 施伟强 责任编辑:尼冰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