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索引号: | 330521/2021-11805 | 发文时间: | 2021-08-0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来源: | 市生态环境局德清分局 | 发布机构: | 市生态环境局德清分局 |
单位地址: | 联系电话: |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过程
《德清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是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研究确定的生态环保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由市生态环境局德清分局牵头编制。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标2035年美丽德清建设目标,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任务,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自2020年编制工作启动以来,紧密结合省市规划要求并立足德清实际,在深入课题研究基础上,通过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建议,严格履行规划编制程序。
二、规划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全县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同时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部分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第三部分是重点任务,围绕构建绿色发展格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控、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强化生态风险防范、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这九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一)形势背景
“十三五”时期,全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部署,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生态保护、风险管控与能力建设等各项工作,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至2020年,“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均已达到目标值,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出成效,连续七年获得“大禹鼎”,空气质量6项指标首次全部达标。但同时,仍然存在诸如水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突出、大气PM2.5和O3污染问题、环境基础设施仍有短板、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和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也面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挑战。“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执法监管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大花园样板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良好基础,长三角区域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污染综合防治、跨界污染应急处置、区域危废环境管理等方面摸索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协商机制,都为德清县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密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湖州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为指引,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为向导,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当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排头兵,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重要窗口”的“精品窗口”,夯实新时代美丽德清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
总体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和高标准治理,到2025年,全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幸福感更加凸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全域美丽的美丽德清基本建成。
(三)重点任务
1.坚持源头防控,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坚持碳排达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探索开展“零碳”试点示范创建。
3.坚持协同治理,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坚持综合治理和重点突破,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以“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推动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现PM2.5和O3“双控双减”。
4.坚持四水统筹,深入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以“五水共治”为统领,以“美丽河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载体,统筹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和水安全维护,持续巩固和提升全县水环境质量,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
5.坚持分类防治,大力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控。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和分类治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6.坚持闭环管理,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加快构建固体废物多元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逐步达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目标。
7.坚持系统修复,全面强化生态风险防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重点生态空间保护监管,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坚持主动防控和系统管理,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和重点领域防控,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
8.坚持改革引领,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政、企业、社会、市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责任体系,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9.坚持整体智治,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和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新一代数字技术集成应用,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生态环境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三、规划的实施保障
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按照职能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协调以及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建立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环境风险管控、生态修复、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绿色传播网络,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生态环保宣教新模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类媒体,加大规划的立体式宣传力度。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每年对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及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