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引号: 330521/2022-09742 发文时间: 2022-03-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来源: 德清县政府 发布机构: 德清县人民政府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德清县临杭产业十一五规划

前   言

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以来,德清实现了与杭州的零距离衔接。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德清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外向带动,接轨沪杭”的发展战略,并于次年提出了打造德清临杭产业带的发展设想。德清临杭产业带是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的组成部分,是湖州市临杭产业带的核心区域。

调研报告提出德清临杭产业带的战略定位与总体发展思路;确立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与布局导向;构建区域资源、环境一体化优化配置机制及其支撑体系。突出制造业发展和布局。


一、建设德清临杭产业带的背景和必要性

建设德清临杭产业带是基于国内外,特别是德清周边地区的发展环境和德清现实的发展基础和要求而确定的。


一)发展背景

环境。首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设立好发展平台成为德清重要的历史性选择。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包括德清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密集区,这要求德清搭好发展平台。

国内环境。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我国进入以汽车、住房等消费为引导的稳定增长期。这为德清产业的升级扩张提供了良好市场环境的同时,也要求德清加快产业结构转型,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国际化和内部一体化将持续地对德清的发展产生影响。要抓好这个机遇,德清需要进一步实施外向带动,接轨沪杭,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战略。

杭州大都市。近年来,杭州大都市圈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绩,在推进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中,把普通制造业将逐渐退出中心城区,向绕城公路以外的工业园区集聚。

凭借相对丰富的土地、淡水等资源,德清的“杭资饭”至少在今后几年还可以继续吃下去。最大可能地吸收大都市扩展带来的外溢效应。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德清吸引外来要素也日益受到周边工业区的挑战:要在长三角吸引外来优质要素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德清不仅要保持土地价格、生态环境等固有优势,更需要构筑良好的软环境和基础设施硬环境。


二)设立临杭产业带的必要性

——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顺应杭州湾产业带的建设,需要新的产业发展平台。

——为抢抓杭州大都市产业转移机遇,实现与杭州一体化发展,需要新的产业承接空间。

——为调整工业布局,致力于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需要新的产业调整及扩张空间。

——为建设现代化城市,致力于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促共进,需要新的产业功能空间。


二、德清临杭产业带建设的现状评价


一)德清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临杭产业带的由来

2002年,德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开放带动,接轨沪杭”的战略,和“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四个重点。为适应加快融入杭州大都市圈,构筑吸引杭资产业的平台, 2003年,德清县政府正式提出了“德清县临杭产业带”概念。2004年初,“德清临杭产业带”被正式编入《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


二)临杭产业带发展的现状评价

1、德清临杭产业带近年来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和省内经济强县有距离,并且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2、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取得重大成功,德清临杭产业带内主要工业功能区成为外来投资的主要平台,德清的现代化动力结构出现转型。

3、临杭产业带产业布局较为混乱,工业功能区规模偏小、数量偏多,土地利用粗放,投资密度不高,土地产出率低。

4、各工业功能区块之间缺乏产业分工,区块内部企业缺乏产业关联。

5、各工业功能区块分布零散,布局缺乏城镇体系视野,限制了工业化对城镇化带动作用的发挥。


三、德清临杭产业带布局的条件分析


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产业带发展的支撑作用分析

1、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分析

1)潜在工业用地的分布及主要障碍

2004年末,全县土地面积1403527.4亩,利用结构中,农用地1110698.1亩,占79.14%;建设用地180486.3亩,占12.86%;未利用地112343亩,8.00%。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工矿用地153710亩,占建设用地的85.16%,交通用地16764亩,占9.29%,水利设施用地10012亩,占6.51%。未利用土地中河湖沼泽109833亩,占未利用土地的97.77%。居民点工矿用地中,建制镇用地32437.8亩,占21.1%;农村居民点84038.6亩,占54.67%;独立工矿36708.4亩,占23.88%。今后,建设用地供给潜力主要来自于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等。

2、水资源的支撑作用分析

德清水资源的保证程度比较高。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可以主要依靠对河口水库供应,而工业用水可以依靠笤溪和太湖水供应。

3、环境保护对产业带的要求及支撑作用分析

从大气环境分析,德清大部分区域全年主导风向为北北西(主要为冬、秋季),其次为南南东(夏季)。从保证武康、乾元等城区空气质量角度考虑,北部、北西部不宜规划工业区,南南东地区也不宜规划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的工业。东南方向对城市中心的空气污染相对较小,宜安排工业。

从水环境分析。全县河流水系属太湖流域,分东苕溪和运河两大水系。现有水域面积15.07万亩,其中河港4.84万亩,湖泊6.7万亩,池塘1.89万亩,水库0.62万亩,渠道1.02万亩。县境东部以湖泊、河港、池塘居多,西部以溪潭、山塘、水库为主。东苕溪流经德清县河段总长37.87公里,在全县境内有湘溪、余英溪、阜溪、禺溪、埭溪等支流。纵横交叉的水系为德清水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全县供水一体化的实施,莫干湖成为全县的主体水源,其他河道不再作为饮用水水源地,这在环境质量要求上,可以使东部主要航道水域成为布局用水、排水量大的产业,城市公建设施也宜安置于这一地区。从分区情况看,东苕溪可作为水体质量要求的分界线,以西区域作为河流的中上游,宜安置治污条件较好的企业,治污困难的企业宜安置于东苕溪以东区域。当然东部大面积漾区周边也不适宜布局治污困难的企业。

二)主干交通通道对产业带各地区位条件的影响分析

从区域交通路网组构看,德清总体上处于杭州中心城市北部交通辐射网(南北向)与湖嘉—上海交通通道(东西向)的重叠区域,由此整个交通组织形成南北、东西向交叉的网络化格局。

结合今后一个时期的交通建设计划,德清骨干性的交通网络今后将形成“三横四纵”的网架。三横:09省道(德清段)、莫干山大道(安吉—莫干山镇—三桥—干山—新市—桐乡)、临杭大道(莫干湖—104国道—下渚湖—杭宁高速—09省道—嘉杭高速—禹越)。四纵:104国道(德清段)、杭宁高速(德清段)、嘉杭高速(德清段)、千金五杭公路。在此基础上还有构筑县域公路次骨架的“十连二环”。德清骨干性的内河航道今后将形成“三纵一横”的网架。三纵:京杭运河、杭湖锡线、东笤溪。一横:武新线。

在这样一个交通网络下,各地的区位条件今后将呈现以下的演化趋势:

——德清将进一步融入杭州大都市区,德清东、中、西三部全面地和杭州连接起来。

——武康继续保持良好的区位条件。

——乾元区位条件进一步好转。

——德清东南部和杭州市区的联系更加密切,雷甸、禹越、新安区位进一步凸现。

——新市区位有很大的好转。

——洛舍、钟管虽有改善,但程度不及其它镇。

从微观层面看,德清境内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接口地,以及航道附近因拥有明显的交通便捷性和可选择性,有望成为制造业布局的首选地。


三)现有工业功能区块的总体发展条件评价及发展展望

从交通区位改善程度、城镇依托性、产业集群效应、土地拓展潜力、基础设施、环境容量等方面对现有工业功能区块的总体发展条件评价加以分析。

莫干山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交通通达性好,城镇依托性强,现有产业基础好,有一定的空间拓展余地,基础设施条件好,可以得到较好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支撑,以及劳动力的职住便利,环境容量有制约。

乾元工业功能区:

乾元工业功能区交通区位条件进一步改善,显现出比开发区更多的优势;城镇依托性趋强,现有产业基础好,有一定的空间拓展余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环境有一定容量。

新市工业园区:

新市今后的交通区位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作为区域性中心城镇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城镇依托可能上升最快,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空间拓展余地较大,环境容量一般。

雷甸工业功能区:

雷甸工业功能区的区位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和杭州的联系将更加方便,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增强,有较大的空间拓展余地,但城镇依托性较弱,环境容量一般。

新安工业功能区:

新安工业功能区的区位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和杭州的联系将更加方便,有较大的空间拓展余地,但城镇依托性较弱,环境容量一般。

禹越工业功能区:

禹越工业功能区的区位条件将得到改善,有一定的空间拓展余地,但城镇依托性较弱,环境容量一般。

钟管工业功能区:

钟管工业功能区的区位条件将有所改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有较大的空间拓展余地,城镇依托性一般,环境容量很小。

洛舍工业功能区:

洛舍工业功能区的区位条件将有所改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有一定的空间拓展余地,城镇依托性弱,环境容量一般。

表、主要工业功能区发展条件比较

       评价项目

名称

区位改善

程度

城镇

依托性

产业集群效应

土地拓展潜力

基础

设施

环境

容量

莫干山经济开发区

较高

乾龙工业功能区

较强

较好

较大

新市镇工业园区

较强

较好

较大

钟管镇工业功能区

一般

较好

洛舍镇工业功能区

较大

雷甸镇工业功能区

较强

较大

禹越镇工业功能区

较高

较大

较大

新安镇工业功能区

较高

较大

较大


四、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整体布局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开放带动、融入沪杭为战略导向,充分发挥投资区位优越、资源条件相对宽松、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强化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继续推进“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四个重点,努力打造临杭产业带,走出一条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可概括为“四区、三基地”

四区:

——紧临杭州大都市圈北部开放型的外来投资密集区;

——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点区;

——德清民营经济集群发展的核心区;

——产业、聚落与生态的精致融合区。

三基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以机电、化工、轻纺工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都市型、生态型和观光休闲型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名山、湿地为品牌,休闲观光农业为补充的特色旅游基地;


三)发展目标

2010年发展目标:

——形成比较先进的产业体系,建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工业区、城镇群、物流网有机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机电、化工、建材等产业的市场地位及集聚优势进一步提升,品牌与营销网络形成优势,基本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制造业格局。

——产业布局。通过区域性网格状交通干线的组织,形成由莫干山经济开发区、乾元—雷甸开发区、新市工业区、新安—禹越工业区和钟管—洛舍工业区五个区块组构的临杭产业带。五个工业区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经济产出密度达到2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

——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工业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得到遏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重点工业区通过IS0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初步实现集约高效利用。

——基础设施。建成外接内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与物流网,互联互通、宽带化的信息网,安全稳定可靠的城乡给排水和能源供应设施网,保障有力、布局合理的环保设施网。


四)发展原则


1、整体规划,协调发展。2、分期建设,滚动发展。3、集约开发,持续发展。4、开放带动,加速发展。5、分工合作,错位发展。


五)整体布局

1、布局的原则

——有利于充分依托并发挥各个地块的区位优势

——有利于产业、人口和城镇布局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和加强产业联系。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降低开发的经济成本

——强化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结合。

——强化统筹规划,实现逐步调整。

2产业布局的总体安排

设立两类发展功能区。德清全境划分为城镇建设与制造业发展功能区、资源开发区与生态保育功能区两类。城镇建设和制造业发展功能区主要涉及主要城镇的城镇规划区,包括城镇附近的工业功能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育功能区主要包括以生产兼生态服务功能的农业区、水网区、矿业区、风景旅游区,和生态服务兼生产功能的水源涵养林地等。城镇建设和制造业发展功能区是目前以及今后的工业化地区,是属于鼓励开发的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育功能区是属于禁止、限制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地区。


五、制造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一)制造业发展导向

1、德清制造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从德清制造业的发展路径看,起步于丝绸纺织、食品加工、竹木制品、普通建材等资源依托型产业;发展于80、90年代的化工医药、新型建材、电子等产学研结合型产业;扩展于新世纪电光源、木业、机械、新型建材等引进型产业。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德清以劳动/资源密集为主、低层次、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的市场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2、制造业发展导向

(1)重点发展机械设备、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钢琴、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

(2)大力提升改造木业、纺织服装、传统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


二)产业集群建设

——整合现有块状经济,提升纺织服装、钢琴及木业、精细化工、矿物建材、食品加工等五大已经成型的产业集群。

——培育包括涂装设备、电光源在内的机械电子成长型产业集群。


三)产业发展的途径

1、强化集群招商,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2、强化集群产业的三大系统建设,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集群理论,构筑先进的生产系统、创新系统和支撑系统等三大系统,建设制造业基地。

3、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4、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四)空间布局

1、总体思路

在依托现有城镇及工业功能区块、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区域性网格状交通干线的组织,在整个临杭产业带形成一个核心区块,即莫干山经济开发区;4个重点区块,即乾元—雷甸开发区、新市工业区、新安—禹越工业区和钟管—洛舍工业区。在继续强化莫干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同时,将新市、乾元、雷甸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加以重点开发。

2、主要工业功能区块规划

1)莫干山开发区

发展定位:是临杭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清现代工业的发展龙头和集聚区;德清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技术创新中心;德清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主战场;衔接一城两区的桥梁;德清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在产业带布局中担当核心角色。

地理范围:武康和乾元之间,(09省道)余英溪以北,西到开发区一期西缘,东到杭宁高速公路,北到三桥沿阜溪到丁家溪—俞家厂—河源里—茹家墩—赵家墩—小港里一线以南。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

功能区划:现09省道以北的武康到乾元中间地块为主要的工业发展用地。以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低污染工业为主。整个开发区将设置电子机械、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等工业功能区。

开发时序:在二期基础上,首先实行“北进”,范围是东到高速公路,西到阜溪,北到丁家溪—俞家厂—河渡里—茹家墩—赵家墩一线,南至余英溪。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通过“北进”,在高速公路以西,09省道以北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开发区。

2)乾元—雷甸工业功能区

发展定位:临杭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区;仅次于莫干山开发区的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主战场和融入杭州的主战场,在产业类型上和莫干山开发区实行错位发展。

地理范围:由乾元、雷甸两大工业区块组成。

功能区划:整个开发区以集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3)新安—禹越工业功能区

发展定位:临杭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区;吸引杭资等外来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主战场,在产业类型上和莫干山开发区实行错位发展。

地理范围:分新安、禹越两个工业区块。

功能区划:工业用地以一、二类为主,严格控制三类工业以及高耗能工业。设置电子机械、金属加工、建材、轻纺服装等功能区。

4)新市工业园区

发展定位:是德清东部、湖州南部和桐乡西北部重要的工业集聚地,是全县工业的副中心,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通过集聚县区域东北部的农村工业,和对外招商引资实现发展。

地理范围:位于镇区东北,向东至德清桐乡界,向北至东句城—蔡界一线。

功能区划:工业用地以一、二类为主,严格控制三类工业以及高耗能工业。设置轻纺服装、食品饮料、电子机械、化工、建材等功能区。

5)钟管—洛舍工业功能区

发展定位:德清中北部的产业集聚区,现代化专业性工业园区。

地理范围:分钟管、洛舍两工业区块。

功能区划:工业用地以一、二类位主,严格控制三类工业以及高耗能工业。钟管工业区设置医药化工、电子机械、建材等功能区。洛舍工业区设置木业钢琴、电子机械等功能区。


六、农业发展与布局


一)农业发展方向

1、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大力促进农业与旅游发展、生态建设融合,依靠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生态化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把德清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都市型绿色农产品基地。

2、大力提升区域优势特色农业

重点发展以下基地:鲜活淡水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都市型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基地。都市型畜禽生产、加工销售基地。都市型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优质粮油生产基地。


二)优势农产品布局

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重点加强莫干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港现代化渔业示范园区、莫干山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德清农业生态园区、雷甸杨墩枇杷园区、乾元蔬菜园区、新市湖羊园区和筏头、莫干山有机茶园区等的建设。


三)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加强农业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


七、服务业发展与布局


一)旅游业

根据德清县旅游资源现状,规划德清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为三大旅游区,即西部形成以莫干山为中心的休闲观光度假区;中部形成融“吴越风情”、防风文化、生态湿地为一体的下渚湖休闲度假区;东部形成以新市为中心,以蚕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古建筑文化、水乡风情、运河怀旧为主题的水乡古镇文化风情区。


二)商贸物流业

总体布局上,根据德清的地理环境特点、城镇体系布局和产业发展状况,形成“一心一副多结点”的布局框架,即以武康为中心、新市为副中心,主要城镇为结点的布局格局,逐步形成县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特色街商业、社区商业中心四个级别的商业网点结构。


八、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构筑组团式、开放型的城镇体系

从德清与杭州主城的地理衔接、交通网络组织看,很有必要组织武康—乾元、新市两个组团实现与主城的对接。其中武康—乾元统率县域中西部地区,新市组团组织东部大部分区域,使得德清在第二圈层上形成2个围绕杭州的组团城市。这一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过去确立的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脉络,只是在融入杭州的思路方面显得更加直接和清晰。


二)以功能为基础、个性为特色,建设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组团是一个覆盖德清中西部的大组团,其中武康—乾元是核心,雷甸、洛舍、莫干等是一批组团中的结点。要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的多层次功能和新市副中心城市的功能。


三)以“五化”为抓手,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努力的方向是实现“五化”,即农业企业化、资产股份化、保障社会化、就业非农化、居住社区化。这五化是一个相互藕合、互相依存、彼此推动的整体。


九、支撑体系建设


一)科技、教育和人才

临杭产业带建设,科技是关键,人才是重点,教育是基础。

1、建立开放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建立技术进步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积极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2、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建设。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当发展高等教育。

3、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明确政府和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各自的功能定位。政府主旨是创造环境,通过政策帮助和支持企业吸收、培养和使用人才;而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在于企业,企业需要造就引得进、留得下、用得活的机制基础。1)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人才开发服务上的新突破;2)确立“主体有为”的观念和运行机制;3)抓好公务员、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四支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竞争力为目标,按照有利于接轨长三角和环杭州湾产业带,有利于推进城市建设,有利于集聚优质要素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适度超前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以安全、便利、通畅的道路网络为主体,水、电、网、热、气、灾害防治、污水垃圾处理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的改善,优化自身的综合区位条件。


三)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景观建设

1、加紧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提高水循环利用水平。2、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置。3、开展环境噪声的综合治理。4、加强生态功能区管理。5、加强水源涵养区和饮用水水源区的保护。6、加强中东部漾面水体保护和河道综合整治。7、加强城乡林网和景观建设。


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建立有效的自然资源管理机制。

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供地管理。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严格加强用地管理。探索有效的土地征用政策,合理分配土地收益。

3、保护与集约利用水资源。

4、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



五)财政金融支持

德清临杭产业带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为此,一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基础作用,二要通过多种途径筹措建设资金。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水平。改善融资结构。改善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


十、政策建议



一)统一认识,加快推进临杭产业带建设

要充分认识规划和建设临杭产业带就是建设现代化新德清。要深刻认识规划和建设临杭产业带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生产力布局观的具体体现。要充分认识规划和建设临杭产业带对于优化德清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性。



二)加强领导,协调产业带的发展和布局

临杭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速推进。要建立由县计经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科技局、建设局、环保局等部门和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德清临杭产业带发展协调小组,加强对临杭产业带发展和布局的统筹协调,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重大基础设施配套、统一招商引资、统一运作。

强化临杭产业带发展规划和其它规划的衔接。要以本规划为龙头,实现和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衔接,重点加强本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支持本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创新体制,推进临杭产业带的建设

改革政绩评价体制。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工业园区的建设机制。



四)加强合作,合力推进临杭产业带建设

加强区域合作,是推进临杭产业带是重点。面对自身所处的区域环境,德清在区域合作上重点需要做好接轨沪杭,融入长三角的文章。

全面接轨杭州大都市。抓住杭州大都市对周边地区功能重组、结构重塑的机遇,加快接轨杭州大都市的步伐。接轨的重点是交通接轨、规划接轨、科研与人才对接、产业对接。

要发挥临杭产业带的区位优势,首先需要加强和杭州的交通设施接轨。加紧实施与杭州衔接的各项交通工程。近期重点形成“五道八口”,即杭宁高速、嘉杭高速、104国道、09省道、莫干山大道;嘉杭高速新市互通、高桥互通、雷甸互通,临杭大道与104国道接口、杭宁高速与莫干山大道乾元接口、三桥接口、与09省道秋山接口,莫干山大道与莫干山接口。加快千金五杭公路、新安塘栖、三合獐山公路的建设。推进京杭运河、杭湖锡线、东笤溪、武新线航道的改造。筹划轻轨与杭州接轨。

加强德清临杭产业带和杭州城市总体规划、余杭区产业布局规划、临平副城规划以及塘栖组团、良渚组团规划的衔接。争取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房地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

利用杭州的人才与科技高地,推进科技与人才接轨。积极支持企业参与杭州同类型产业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充分吸收外溢效应;加强与在杭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利用房产等优势吸引在杭科技人员到德清创业;参与杭州人才市场的交流。

加强城市功能的衔接。局限于德清的城市规模,许多生产型服务业必须依靠杭州的支持。要有效利用金融、贸易、大型物流等杭州生产型服务业对德清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的带动作用。利用杭州的会展平台,举办专门的“德清专场”,提高各类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接轨上海,总体上是加强上海对德清的辐射带动作用,而核心是接轨对外开放、接轨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生产型服务业、接轨人才队伍的使用。要依托上海这个大平台,加强德清对外开放的各项事务,为本地产业升级、技术与资本引进打开窗口。要充分利用上海的科技资源,为德清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充分借用上海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为德清所用。通过商品、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产权、技术、信息等市场的对接和规范,实现借船出海的目的。

课题组人员:陈泽林、倪树高、步农建、汪素琴、张存连、蒋菊兴、俞正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