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引号: 330521/2022-16760 发文时间: 2022-08-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来源: 德清县教育局 发布机构: 德清县人民政府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德清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德清县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职业院校、镇(街道)成校、各科室:    

       现将《德清县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德清县教育局

                                                                                                                            2022年8月1日

                   

 

德清县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水平推进人才强县、创新强县建设,根据《浙江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湖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德清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德清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以来,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赶超发展需要,我县以实施“中职教育现代化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强化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职业教育竞争力、吸引力和服务力不断增强,整体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多次荣获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考核优秀单位,在全省率先获得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和省级学习型城市荣誉。目前,全县现有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2所,其中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省级名校1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560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左右德清县职业教育的学校治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都有明显提升,为助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在市内外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虽然德清中职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德清县产业需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和建设水平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整体层次偏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跟不上产业升级需求;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品牌不够凸显,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双师型”教师水平不高,领军团队缺乏;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办学活力有待激发,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德清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再加上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这些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中央赋予浙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要使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德清县着力打造“重要窗口”的精品窗口,奋力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排头兵、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县,职业教育作为直接服务就业创业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直接的教育类型,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全县职业院校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提升能力和水平,努力谱写德清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数字化改革、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适应性为目标,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加强“三教”改革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提升内涵、打造品牌,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积极响应省市“中职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我县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具有“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聚焦产业,服务发展。适应新发展格局,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服务支撑国家、省、市、县重大发展战略,提升职业教育的贡献度。

加强统筹,打造品牌。统筹考虑区域城镇化推进和产业分布,进一步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融合发展,凸显特色。落实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并举的职能,促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有机衔接、互通互补,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力打造文化引领、结构优化、多元融合、特色彰显、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领地。积极争创中职现代化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达标率100%,生均仪器设备值16000元。职教体系更加完善,中职与高校一体化培养比例持续提高,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比例提升到55%,就业率保持在99%左右。产教融合更加深入,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75%,中职毕业生1+X证书获取率不低于30%。育人质量显著提升,职业院校参与“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的学生覆盖面达到50%以上。中职学校专“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91%以上。社会服务能力更加强劲,社会培训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研发与技术革新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各中职学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全县职业院校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1.5万人次,积极发挥职业体验基地作用,持续做好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工作。

德清县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目标

维度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规模

中职学校在校生数(万人)

0.53

0.55

条件

支撑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90

91

智慧校园建设达标率(%)

100

生均仪器设备值(元)


16000

发展

质量

中职现代化学校比例(%)

50

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

46

55

省级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覆盖率(%)

50

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覆盖率(%)

55

75

中职毕业生1+X证书获取率(%)

2

30

社会

服务

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1.2

1.5

区域中小学生职业体验覆盖面(%)

100

注:以上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整合育人资源,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维联动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中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每年推荐优秀班主任参加全市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大赛;培育遴选一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鼓励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明风采”系列活动为抓手,通过理念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和活动育人,以文化引领学校师生共同发展。推动中职德育品牌项目建设,形成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一校一品”的良好局面。

2.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按照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配足配齐中职学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开展德育骨干管理人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培训,建成一支政治素质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思政工作队伍。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知行合一”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推进课程精品化、课堂精彩化和教学品牌化,保障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文化课和专业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思政课程有效融通、协同推进、纵向递进、横向联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和同向发力。

3.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养成,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职业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开展生活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加强心理健康、珍爱生命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推进中职学生心理护航行动,促使学生理性认知自身与社会,形成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

专栏1:中职学校“三全育人”行动计划

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到2025年,培育1所省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2个省市级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推荐2个以上中职德育特色案例参加省市级评选。培育1-2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3个以上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5个以上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遴选优秀项目参加省市级评比,提升中职思政教育质量。

(二)全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推进中职提质培优。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专业、招生等方面的县域统筹,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引导中职学校做优做强、办精办特,实现错位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施“中职教育‘双高’工程”,努力提升中职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加强全县中职教育改革发展,逐步实现中职专业、师资、实训、招生、就业等方面的统筹,全面提升中职院校办学条件。强化中职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石作用,强化文化和技能基础,为高一级职业院校输送优质生源,持续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

5.促进中职融合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促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有机衔接、优势互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特色发展。完善普职融通发展机制,畅通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双向流通渠道,扩大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合作领域,推动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类、技术类选修课程

6.推动职教贯通衔接。深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共同研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批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一体化教材,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施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加强衔接。推进中本一体化培养试点,力争在中职院校高水平专业中开展五年制人才培养试点。支持中职学校办好“职教本科升学班”“普职融通班”等,力争通过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途径,努力提高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响应高职扩招工作举措,鼓励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员工等各类群体报考高职院校。

专栏2:推进职业学校“双高+优质”建设工程

全面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力建强省级中职高水平学校;同时推进机电技术应用和旅游服务与管理(民宿服务)2个省级A类专业的现代化特色化建设。努力争创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专业),争创“教学创新团队”、“工匠之师”、“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等国家和省级项目1-2项,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服务高地建设。

(三)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7.促进产教供需对接。聚焦德清“323”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适度超前布局培养紧缺人才。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专业建设水平、就业质量等,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退出和淘汰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研究制定扶持紧缺或急需专业建设政策,提高专业建设对产业需求的响应度。中职学校着力建好1-2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并扩大相关领域培养规模。加大对农业农村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培养大批能适应数字化改革与产业全面融合需要、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工匠”,有效缓解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8.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产教“五个对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双元专业共建、教材共编、标准共融、教学共育、基地共享、师资共培。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促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有机衔接,加强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学徒制育人方面的合作,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学徒制德清样板。

9.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实施“中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工程”积极申报全市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工程项目,支持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开发区、特色小镇、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增强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适用性。打造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和专业化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专栏3:中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工程

积极贯彻国家和省产教融合政策精神,积极争创浙江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工程。在原有地理信息产业学院基地上,新建智能制造类产业学院1个。努力打造国家级职教集团(联盟),建设1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项目。

(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0.加强职教标准建设。落实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开发与职业能力标准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考核、“双师型”教师认定、实习考核、毕业考核等标准,推进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实习实训、教师发展等职业教育标准建设,支持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主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开发工作。推进中职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标准,科学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11.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用好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同时开设特色选修课程,提升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完善教材编写、审核、选用、更新和管理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确保教材随产业发展及时动态更新。

1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开展以适应“做中学”为原则的项目模块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强化中职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开展文化课和专业课“面向人人”竞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积极推行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同时规范实习管理工作,提升校企育人质量;建立健全中职学校分专业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企业相关证书的配套衔接;实施好中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深入推进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强化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测。

专栏4: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推动实施1-2项中职教学改革项目,争创1-2个省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争取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教材入选浙派精品职业教育教材,形成1-2门反映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的校本专业教材。

(五)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13.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和考核机制,发挥行业作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加强教师企业实践考核评价,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推动中职学校基础学科名师工作室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开展中职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竞赛、优质课评比、多彩课堂评比等,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打造一批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和顶尖团队。

专栏5: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提升工程

到2025年,全县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91%以上,积极申报省级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累计争创2个市级中职基础学科名师工作室,选拔优秀教师参与市级中职教学创新团队。

(六)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14.服务职业技能提升。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支持职业院校大力开展“两后生”、农民工、企业职工、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高素质农民等群体的职业培训,加强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社会紧缺职业人才的培训培养。结合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开发一批产业发展急需、行业特色鲜明、层次类型多样的培训项目、课程、教材,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实现职业培训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匹配。

15.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配套服务能力,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综合性技术技能平台,鼓励职业院校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服务,服务企业生产流程优化、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增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深度合作,依托产教融合平台,高水平服务产业发展能级提升。

16.服务职业生涯教育。完善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推进中小学生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教育,广泛开展中小学职业体验日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讲座,通过参观考察、现场观摩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职业,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面向学生开展职业倾向测评,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最适合的工作环境,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专栏6: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每年遴选1-2个重点领域的典型培训项目及案例参加市级评比,培育建设2门优质职业体验课程参加省级评比,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素质教育的能力。

(七)合力推进全民终身学习

17.逐步健全制度机制。完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构建适应终身教育需要的学习成果转换通道。建立健全个人学习账号,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形成学习成果的登记、认定标准和评估与转换机制,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成果互认和转换,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努力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8.稳步推进社区教育。以需求为导向,以创建省现代化社区学校为抓手,强化城乡成人(社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打造城乡一体、具有德清特色成人社区教育网络。依托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学院,推进德清开放大学(学院)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实施高校联盟、共享平台、学分银行三位一体模式,强化社会培训,构建好终身教育“立交桥”,推动学习型城市和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19.创新发展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提质扩容,鼓励职业院校举办老年大学(学堂),丰富老年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家门口入读老年大学的需求。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培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推动“互联网+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内涵和质量。推进“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更好融入社会。实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满足城乡居民终身学习需求,推进高水平学习型社会建设

专栏7: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

打造镇(街道)成校一校一品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建设省级学习型社区1-2个,社区教育品牌项目3-4个。80%以上镇(街道)建有老年学堂。培育省级老年教育优质(示范)学校2所、市级2-3所,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省级老年教育特色课程1-2门、市级3-4门。建设一批支撑老年教育发展的数字化资源。

(八)推进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20.加强职教合作交流。积极建立和参与跨省域的职业教育合作组织,不断推进区域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优质职教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推进中职学校名师名校长共享和课程开放协作,提升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做好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积极赴对口支援等中西部地区进行定向招生,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水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职学校积极招收新居民子女,实现“愿学尽学”。实施“中职教育开放合作工程”,积极吸收和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地区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大中职学校教师海外进修的支持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加强职业学校与境外中资企业合作,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探索与国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学术研究、标准研制等合作项目,大胆探索中职教育“走出去”的模式和经验,为县域企业与产品走向国际提供服务。

四、强化职业教育数字化支撑

(一)促进职教数字化转型。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基地学校的领先优势,培育职教信息化标杆学校,提升校园环境与应用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建设新型教学空间,推进示范性智慧实训室建设,利用虚拟现实、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打造一批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智慧教室,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实训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拓展产教融合的途径和手段。

(二)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推动建设共享一批面向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1+X”证书课程相配套的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扶持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平台,逐步扩大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覆盖面。通过“学在浙江”全民数字学习平台,衔接未来社区智慧服务体系,扶持开发数字化培训与在线学习平台,汇聚技能线上学习培训课程,推进线上学习。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面向职业院校和师生普及网络空间应用。推动名校、名师、名匠上云,培育一批线上教学名师空间和名师金课,打造智慧教研平台,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实现教学方式变革。深化名师、技能大师网络工作室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进混合式教研,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组织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三)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顺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发展趋势,开展职业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状态数据采集机制,扶持开发中职学校大数据质量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管办评中的积极作用,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提升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精准管理的实践与探索,遴选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教学诊断与精准管理的数据应用案例。

专栏8:中职教育数字化建设工程

2025年,所有中职学校建成智慧校园,争创1所省级职教信息化标杆学校,打造1个省级示范性智慧实训室,建设3-4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

深化网络空间应用,积极争创省级云上优质职业院校和优势特色专业。组织全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技能大师和行业专家打造1门省级云上“名师金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党委、政府及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重大问题并出台相应政策。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做好相关政策配套衔接,在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经费投入、企业办学、行指委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加强教育督导,扎实推进现代化中职学校监测分析及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党对职业院校的全面领导,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加强职业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化清廉中职学校建设。

(二)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机制,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并根据财政收入情况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建立和实施湖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制度,公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达到普通高中的2倍以上。完善并落实免学费制度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就读中职学校涉农类、家政服务类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县财政相应设立中职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十四五”期间省市级“中职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建设项目的实施。调动行业、企业、社会各方积极性,拓宽经费投入多元渠道,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金融、财政、税收、土地、信用等各项激励政策,汇聚更多社会资源注入职业教育。建立并完善职业院校社会化培训等社会公共服务绩效激励机制,落实好“在确保国有净资产不减少的前提下,经批准后绩效工资总量最高可上浮50%”的支持政策。

(三)强化督导评价。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纳入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和开展教育生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深入开展中职学校绩效评价,重点评价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等进展情况,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评价权重。根据不同岗位性质分类制定中职学校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和细则,着重评价教师指导学生竞赛、开展社会培训、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等情况。推行职业素养、文化基础、专业技能、身心素质、发展潜力“五位一体”的职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开发数字化平台,利用“互联网+”、AI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的过程性考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四)营造良好氛围。完善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制度,健全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加强正面宣传,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面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取得成就及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典型,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引导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发展观。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宣传品牌,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深入开展“‘三美’人物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讲好身边的职教故事,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