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索引号: | 330521/2023-00465 | 发文时间: | 2023-01-0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来源: | 德清县水利局 | 发布机构: | 德清县水利局 |
单位地址: | 联系电话: |
今年以来,县水利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水利事业发展的系列指示精神,围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要求,真抓实干、奋勇前行,全力以赴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截至11月底,累计完成水利投资4.77亿元、管理业投资2.51亿元,预计全年可完成水利投资5亿元、管理业投资3亿元,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截至10月底,全县用水总量为2.15亿立方米,预计全年用水总量约为2.5亿立方米,相比2021年下降1.19%,万元GDP用水量指标较2021年下降3.5%。国家节水灌溉标准化示范区连续三年获得绩效考核第一名。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终期评估获评全国优秀。连续八年获得全省水利综合考核优秀。今年我县作为唯一基层代表两次受邀在水利部、省水利厅等河湖长制专题研究班上作经验交流。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大干快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加快构建德清水网。一是水利扩投资取得实效。通过深挖潜力、整合项目等方式,应统尽统。1-11月累计完成水利全口径投资4.77亿元,完成全市实干争先投资任务(4.9亿元)的97.35%;完成管理业投资2.5亿元,完成全市实干争先下达任务(2.7亿元)的92.59%,预计将顺利实现“全年红”。二是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通过倒排计划、挂图作战等措施,水利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十字港、湘溪流域等项目超额完成省级下达验收任务;苕溪后续、小型水库加固提升等续建项目推进顺利,已完成年度任务118%;十字港防洪、水系连通(三期)、东苕溪(乾元段)堤防加固等新建工程于三季度开工建设,已完成年度任务85.3%;十字港项目专项债8700万元已通过财政部审核,报国家发改委审批。三是项目谋划工作从早从紧。东苕溪(德清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可研报告已通过省厅党政联席会议审查;对河口水库提升改造工程已完成项目建议书招标工作并开展编制工作;新禹圩整治工程正在推进项目建议书编制。
(二)坚持兴水利民,水利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幸福河湖,让水利工程更加亲民、惠民、利民。一是率先完成省市民生实事。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实施,提前半年完成38座机埠、堰坝提升改造工作,完成率为136%。成为全市率先完成省市民生实事项目的县区。二是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全力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省级幸福河湖试点县创建,齐眉山漾等3条美丽河湖和康乾街道等2个水美乡镇通过市级验收。三是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建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河湖“五清理一提升”集中整治。河湖长制相关做法作为全国唯一县级基层治理典型案例上报水利部。
(三)坚持建管并重,水利管水治水能力不断增强。聚焦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河湖水域管护等关键领域,强化水利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全力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施工、度汛等全过程各项安全措施。水系连通项目成功创建市级文明标化工地。二是全力抓好工程运行管理。全面完成省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三化”改革示范县创建,260项水利工程确权颁证率100%,物业化率达100%。三是全力抓好河湖水生态监管。严格责任落实,加强巡河监管,做到河湖水生态监管常态化、全覆盖。水利部、省水利厅下发的62个碍洪图斑和156个水保图斑全部完成整改销号;2022年度水域变化遥感监测发现的58个图斑全部完成复核整改;田青坞等4条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完成验收。
(四)坚持严守底线,水利除险保安能力不断提升。按照“防大汛,抗大灾”的要求,立足于早部署、早检查、早准备,全力做好度汛工作。一是严格压实防汛责任。对全县水利工程逐一落实“三个责任人”425人,并发放责任告知书。组织开展了4轮水利防汛隐患大排查,累计发现隐患141处,全部落实整改。二是狠抓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建立联合预警机制和面向社会公众预警机制,建立山洪灾害风险“一张图”,落实预警和转移责任人232人。三是强化供水调度保障。面对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联合建设、应急等部门提前谋划、蓄水保水,有力地保障全县人民的饮水安全。
(五)坚持创新驱动,水利试点改革多面开花。紧紧围绕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大创新力度,努力突破水利发展的深层次制约。一是水利高质量发展有突破。全力推动2个“国家级”名片争创工作,国家水利风景区已通过实地复核,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已通过线上复核答辩。二是节水用水改革有成效。基本建成取用水分区配置与协同管理数字化平台,着力加强数据归集分析和部门协同管理制度机制重塑,综合提升取用水管理与服务能力。三是基层治理模式有创新。在全省率先完成水域监管“一件事”试点,将18项涉及基层治理的水域监管事项集成为“一件事”,实现与6个责任部门、13个镇(街道)之间的功能贯通、机制贯通和数据贯通,全面提升现代化、智慧化水域监管水平。
二、2023年工作思路
德清水利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紧紧围绕“贯彻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全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着力打造“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两张国家级“金名片”,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经济转化等三方面的能力,落实落细八个方面举措,全力打造全域幸福河湖。全年计划完成水利投资5亿元,管理业投资3亿元;用水总量控制在2.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22年下降3.5%;创建省市标化工地3个,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精品工程4个;完成山塘水库整治4座,完成机埠堰坝灌溉设施更新改造23座,打造城乡亲水节点4个,建设美丽河湖2条、水美乡镇3个。
(一)紧扣一个主题。即“贯彻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全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时期水利建设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抓好全面学习全面贯彻,找准结合点,将水利高质量发展贯穿谋划推动水利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
(二)提升三方面能力
1.水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底线思维,加大水利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优化科学调度,提高水利工程防洪减灾能力。强化水资源管理,完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水资源集约安全配置能力。加大数字水利建设,提升水利数字化管理能力与水平。
2.水环境治理能力。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建设全域幸福河湖为目标,加大水环境提升工程建设,加大河湖“清四乱”整治力度,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强化河湖空间管控能力,全力打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水环境。
3.水经济转化能力。强化共富观念,做实“水利+”文章,加快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提高助力乡村振兴能力,打造更多改革共富标志性项目,实现“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
(三)实施八项举措
1.全力推进水利重大项目建设。2023年计划实施水利建设项目10个,其中续建项目5个,新建项目4个,整合项目1个,计划完成投资5亿元。一是强化协调,抓建设项目进度。建立政策处理沟通协调机制,落实挂图作战、工程进度亮晒考核等措施,加快推动苕溪后续、水系连通(三期)、2023年度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完成年度投资2.52亿元。二是领导领办,抓谋划项目前期。建立领导领办制度,强化专班力量,全面压紧压实项目前期,确保东苕溪(德清段)防洪能力提升项目顺利开工,计划完成年度投资1.5亿元。三是争先创优,抓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计划创建省市标化工地3个,其中新民桥闸站工程争创省级标化工地,东苕溪(乾元段)堤防加固工程、德清县十字港水系防洪防涝工程争创市级标化工地。
2.全力加快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一是围绕防洪安全,计划对长春、东坞、平堰等3座水库和阮家坞1座山塘提升改造;二是聚焦粮食安全,计划对23座机埠堰坝进行新建改建;三是聚力改善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计划打造四合村网红堰坝、四合村中心公园、加元新村大叶家漾、新琪港等4个城乡亲水节点。
3.全力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全域幸福河湖规划和中小河流治理方案的编制和报批工作。二是完成埭溪、千亩港2条美丽河湖和武康街道、阜溪街道、雷甸镇3个水美乡镇的创建,实现全县水美乡镇全覆盖。三是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做好河长制平台和水域监管“一件事”应用融合,推动数字赋能河湖长巡河过程提质增效。
4.全力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底线。一是开展隐患排查整改。组织指导对薄弱环节、病害山塘水库等开展排查,针对排查出的隐患,逐一落实建档整改销号,确保不带隐患入汛。二是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实施2022年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项目,对全县山洪灾害危险区的等级、影响范围重新划定,对危险区内人员、预警阈值、预警和转移责任人复核,切实提高预警的精准性。三是深化工程标化管理。健全运行管理长效机制,2023年计划创建德清大闸、德清大闸水文站、高峰水库、湘溪泵站等4个标准化管理精品工程。
5.全力确保改革试点争先创优。一是完善提升省级取用水分区配置、水域监管“一件事”等改革试点,力争成为省级数字化优秀应用。二是以构建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以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为依托,从城市防洪、河湖长制、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突破,加大试点、改革争取力度,特别是水库优化供水调度试点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面。三是探索开展水权交易,积极推进生态资源转换,推动水权制度改革实践。
6.全力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力。一是研究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人”的“四水四定”原则,实施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2023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5亿立方米以内。二是加强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做好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完善生态流量监测体系,确保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达标率100%。三是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和非常规水利用,全力推动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2年下降3.5%。
7.全力守牢水利除险保安底线。一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做好“遏重大”风险防控,抓好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安全稳定。二是持续推进廉政建设。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工程建设、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2023年计划打造1条“清廉水利”示范带。三是坚决做好疫情防控。从严落实省市疫情防控政策,守好小门、管好人,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8.全力加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全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举措学习,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四比一争”“干部攻坚比拼”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党员干部学精神、话担当、比实绩,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养。二是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全面落实水利党建主体责任,扎实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开展多形式的党日活动,加强党建品牌与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力度。三是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强化年轻干部学习社建设,推动年轻干部“三重一线”锻炼,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育一支水利专家型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