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引号: 330521/2023-07708 发文时间: 2023-11-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德清县水利局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德清县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 (2023~2027年)
政策解读 >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市决策部署,以传承弘扬水文化时代精神为引领,以河湖长制为总抓手,以水安全保障、河湖生态治理、人居环境提升、滨水产业发展、河湖管理创新为重点,坚持改革创新、两手发力,为我县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示范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围绕“一廊两带山水城,十漾百圈田园乡”的总体格局,加快建成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全域幸福河湖,为全省乃至全国河湖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德清样板。

2025年,率先建成全省首批全域幸福河湖示范县。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全面消除,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滨水产业繁荣发展,河湖现代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2027年,持续优化提升全域幸福河湖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防洪更安全、生态更健康、环境更宜居、产业更富民、管护更智慧,全面绘就“河湖润城,如水德清”的幸福河湖画卷。

(三)工作原则

——人水和谐、系统治理。立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紧扣东部平原宜水兴业、中部湿地城水相融、西部山区山水富民三大区块特点,形成“一河一策”,推动河湖特色化治理。

——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坚持标本兼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加强部门联动,共建共享,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

1.提升区域防洪能力。全面实施流域内重要行洪骨干河道及城镇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东苕溪、阜溪等河道治理,将东苕溪右岸防洪标准提升至200年一遇,县城拓展区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城市防洪达标率提升至100%

2.增强城乡排涝能力。持续推进城镇、圩区等重要保护对象排涝能力的提档升级,通过堤岸工程建设、内部水系重构、闸站工程建设、清淤清障等措施,提高区域内部排涝能力,重点城镇排涝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城市内涝防治达标率提升至100%

3.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通过“四水四定”试点建设,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实现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通过对河口水库综合整治和东苕溪水源保护,提升县域优质水源地水量和水质的稳定性,使饮用水源稳定在类及以上标准。

(二)河湖生态提升工程。

4.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持续推进河湖生态岸线恢复和缓冲带建设,实施生态共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水下森林建设,开展增殖放流,提升生物多样性。水面率维持9.01%,县级以上河道生态岸线比例提升至90%以上。

5.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水岸同治,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提质增效,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提升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渔业养殖尾水提标达标排放。加强河湖治理,深入推进河湖“四乱”问题整治,持续提升河湖面貌。确保县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类水标准。

(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6.建设高品质城乡亲水圈。高标准打造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实施城市公园体系串联计划,通过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内部水系,完善滨水设施,实现宜居水环境,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城乡居民15分钟亲水圈、水美乡镇、水美乡村全覆盖,提升高品质亲水圈10个以上,打造高品质水美乡村13个以上。

7.建设高品质文化健康圈。注重传承弘扬“防风治水”文化,融入源文化、珍珠文化,加强对水利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水旅、文旅与水利工程的融合发展。推动凤栖湖、金鹅湖等高品质水上户外运动,加快建设以水为脉的德清滨水健康绿道品牌,融合形成滨水环湖健康圈。建设提升9个水文化场馆,打造5条水旅研学路线。

(四)涉水产业提升工程

8.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灌区现代化改造、绿色农田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产业稳固发展夯实基础。利用丰富的河湖库水域和优质水源,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培育壮大生态特色水产品,助力农产品绿色发展。

9.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实施浙北高等级航道、杭湖锡线航道四改三项目,打造通畅高效的内河航线。合理布局港口岸线,实施临杭物流园Ⅲ区码头项目,推动物流业蓬勃发展,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万标箱。

10.推动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旅游经济、露营经济、民宿经济、研究院经济等特色滨水产业,打造具有德清辨识度的滨水经济圈。创建水利风景区4个以上,实现滨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提升至20%

(五)管护机制提升工程

11. 构建智慧高效管护平台。积极推动重大水利项目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实现项目从建设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浙里九龙联动治水县级节点,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技术,动态管理全县水域岸线,提升河湖智治水平。实现重要河湖水域岸线智慧监管率100%、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流量自动监测覆盖率100%、重要水利工程智能化控制率100%

12.创新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探索完善河湖水域审批管理机制,适度开放水域空间岸线,推进水利设施开放共享。积极推动水利工程价值转化,探索社会资本反哺机制,推进水利设施和水域岸线长效管护。进一步完善“湿地碳汇”交易机制,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河湖库管理与保护。强化部门协同,探索以“分区连片生态警务联合执法”为试点的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河长牵头、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的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各部门按照任务分工,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各镇(街道)要主动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

(二)加强要素保障。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对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的保障力度。创新“专项债+市场化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各镇(街道)、有关部门要把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统筹和细化各级各类资金和配套政策。

(三)加强服务指导。各部门要按照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综合研判,主动做好对镇(街道)项目建设的具体服务和指导工作,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四)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利用传播媒介,搭建社会参与平台,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总结推广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的成功经验,奋进“两个先行”,打造幸福河湖建设德清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