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德清动态

看德清民宿撬动乡村巨变
发布日期: 2023-12-21 来源:德清新闻网

民宿之于乡村,就像一扇窗户,打开了绿水青山和乡村旅游的崭新世界。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人文底蕴,近年来,德清以特色民宿产业为先导,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洋家乐”兴起,点亮乡村未来

寒冬时节,登高远望仙潭村,赤橙黄绿层层叠叠。暖阳下,幢幢精品民宿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宛若一幅水墨丹青。“这两天,莫干山区域下了第一场雪,来看雪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大家都忙着招待呢!”莫梵民宿创始人沈蒋荣挽着袖口,忙得热火朝天。如今,村里有160多家民宿,各有特色,到了旺季常常一房难求。

然而,十多年前却不是这番光景。沈蒋荣回忆道,过去的仙潭村,村民靠卖竹笋、加工毛竹挣点微薄收入。随着一批批青壮年进城打工,村子成了“空心村”。

彼时,莫干山镇的许多乡村依然守着青山绿水不知何去何从。小农经济衰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背井离乡。

直至2007年,南非人士高天成到莫干山游玩,被当地幽静的自然环境吸引,便租下几栋闲置的泥坯房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成立了裸心乡民宿。“自那以后,莫干山的名气在全球各地传开,这片‘世外桃源’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沈蒋荣说。在高天成的带动下,先后有瑞典、韩国、荷兰等多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及上海等地客商来此投资开设“洋家乐”。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生机。

“洋家乐”如同一把时光钥匙,迅速开启了德清民宿产业快速发展的大门。

2013年起,德清民宿迈入黄金发展期,仙潭村的莫梵、劳岭村的西坡、碧坞村的大乐之野等一大批民宿品牌蓬勃兴起,这些曾被遗忘的乡村,因民宿品牌的打响进入人们的视野;2019年,民宿产业进入提质变革期,逐渐呈现高端化、精品化、主题化的特点,文旅融合的“民宿+”引领行业发展,莫干山成为中国民宿发展的样板地、标杆地。

乡村焕新颜,村民返乡创业

家乡民宿产业火了,那些离家在外打拼的游子们,回过头将目光落向了记忆中的那片山水。

“在哪都是赚钱,不如回乡创业!”2019年,38岁的徐朗跃出外闯荡10余年后,回到了家乡,将老宅推倒重新设计建造成现在的——芷水·莫干山温泉民宿,过上了“家山在眼,田园称意”的闲暇生活。

1991年出生的熊昊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过去,村里没有什么产业,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地和采茶。熊昊博也像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从学校毕业后到杭州闯荡,在一家酒店工作。直到家乡开始发展起乡村生态旅游,当地的民宿产业也随之逐步壮大起来。2018年,熊昊博出资,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民宿,没想到生意越来越火。2020年,熊昊博索性辞去杭州的工作,回到劳岭村经营一家名为秋田布谷的民宿。

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乡村,“返乡就业”的背后,是投资者的带动,是就业者的眼界,更是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地扶持与推动。

早在2014年,德清县就率先颁布全国第一部地方民宿管理办法《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试行)》,解决了长期以来民宿经营面临的证照审批困难等问题,为民宿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随后,德清又出台了中国首部县级民宿等级划分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以及《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民宿管家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规范》等配套支撑政策。

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政策的制定与发布,让莫干山民宿业成为具有浙江标识度的文旅“金名片”,也让安居乐业在莫干山从乡愁变成了现实。

截至目前,我县登记在册民宿已有近千家,带动全县直接就业6000余人,带动青年返乡创业3000余人。

探索新业态,逐梦共富路

“山里一张床,赛过城里一套房。”德清民宿从无到有,终于将财富梦想照进了现实。

村民沈水佳在“莫梵”民宿从事保洁工作已经6年。她说:“过去采茶、挖笋,起早贪黑,还赚不下多少钱。现在吃上了旅游饭,每年能挣近5万元。”

很多民宿的员工,从店长到服务员基本都来自附近的村子。不仅空置了劳动力,也展开了农业之外的三产经营,各类土特产、各类食材提供,迅速崛起。

“我们的农产品,原生态、品质好,许多外地客人就好这一口。”返乡办起家庭农场的村民郎臻炎笑着说,他与村里的民宿合作销售新鲜水果蔬菜,生意蒸蒸日上。

与此同时,不少返乡创业的民宿主也主动成为全村致富的带头人。

四合村竹悦山居民宿创始人王洪良,为了吸引留住游客带动乡村发展,联合本村的几位民宿主代表,共同建设了一条特别的彩虹之路,成为莫干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其说是“彩虹步道”,它更像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道路上一条崭新的路。

如今,莫干山民宿发展已走过了第16个年头,这是中国民宿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16年,也是德清乡村蝶变重生的16年。我们期待,德清能够握紧民宿业这一流量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