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德清动态

德有大爱 善行无疆
发布日期: 2023-08-31 来源:德清新闻网

慈善,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标志,是一项全民的事业。近年来,德清慈善机制不断完善,慈善组织不断涌现,慈善项目不断丰富,慈善力量不断夯实,形成了“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时时可慈善”的新风,推动着慈善事业欣欣向荣、大步向前。

织起基层“善网络”

在乾元镇,有一个名字听着就很幸福的村——幸福村。这份幸福,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在于温暖、向善的村庄文化。

2014年,幸福村在全县率先创建为示范型慈善工作站,并成功创建全县首个“慈善村”。“我们始终认为,群众理应是慈善事业的主办者、参与者、宣传者。”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国忠说,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慈善村”才有根基。而慈善也非一日之功,“慈善一日捐”、乡贤慈善座谈会、制定慈善基金管理细则……幸福村不断浓厚慈善氛围的同时,也做实了公信力。“2020年疫情时,村民们主动到村委会捐款11.08万元,他们认可了慈善、参与慈善,我想这就是对为什么要创建‘慈善村’的最直接回答。”至今,幸福村慈善工作站累计募集善款165万余元,保障了困难救助、意外应急救助、养老关爱等救助活动的展开。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镇(街道)慈善分会14家;村(社区)慈善工作站177家;135个村全部建成“慈善村”,实现全覆盖;11个社区建成“慈善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110家……在高位部署推进中形成了以县慈善总会为龙头,镇(街道)慈善分会、村(社区)慈善工作站分层分布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慈善“三级网络”体系,进一步延伸慈善触角,画出慈善事业最大“同心圆”。

汇聚社会“善能量”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理念深深嵌入企业壮大发展的脉络肌理之中,演绎新时代的企业社会担当。

曾经,夏季闷热的环境总是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现如今,县内任何一个公办中小学的教室都可以吹出徐徐凉风。2019年的“空调进教室”惠及37所公办中小学的万千学子,而该项工作中的300万元资金就来自德清农商银行。“德清人自己的银行关注离德清百姓最近的慈善。”德清农商银行党群工作部负责人王淼介绍,作为立足本土的金融机构,德清农商银行一直广泛开展慈善捐助,坚持慈善公益“体系化”融入、重点领域“定向化”投入,近五年来,慈善公益捐赠近3000万元。

善如春草之生,日不见其生,日有所生。生根于德清的知名民营企业——浙江升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德清县升华慈善基金会。多年来,该企业以基金会为平台,实施好升华助学金、升华大病救助金等十余个慈善公益项目,深度参与了扶贫济困、生态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我们集团常怀感恩之心。”升华集团董事长夏一苹说。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升华集团共发放各类救助金和物资总额1600万余元。

当然,慈善从来也不是企业的“专利”。凡心大爱的“Z”先生15年捐款20万元、普通市民王女士连续多年将所收部分房租捐到慈善总会……2003年成立至今,县慈善总会累计已收到社会捐赠3.83亿元,点点繁星汇成最璀璨耀眼的星河。

“每一块钱的捐赠都是社会的信任和重托,我们通过慈善‘透明钱箱’,严格规范管理运行资金,让每一笔慈善资金都敞在阳光下。”县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说。

实施民生“善项目”

流淌在德清血脉里的慈善基因,更清楚显现在每一个慈善项目之中。

舞阳街道双燕村村民沈英(化名)家是村里的低保户。沈英肢体四级残疾,丈夫重度残疾,家庭经济困难。因此房屋虽已建造多年,但一直仍是毛坯墙体、水泥地坪。今年,沈英家被列入了“善居工程”改造名单,民政、慈善、建设等多部门为其制定了“一户一策”改造方案,着重对厨房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对墙面进行整体粉刷,安装楼梯扶手,添置沙发、窗帘等生活设施。“多亏了政府的照顾,我们家的生活越来越明朗了,我们一定要好好生活。”自2022年“善居工程”启动以来,已经有145户困难家庭完成改造。

救助是慈善永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助困、助医、助学、助残、助老……近年来,县慈善总会在传统救助项目规范运行的同时,扎实推进了低收入人群善居工程、困难大学生慈善助学、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家电慈善配置、低收入家庭失能人员机构供养等特色救助项目36个。

今年截至6月底,县慈善总会救助支出1685.79万元。一个个慈善项目的运作,不仅让慈善工作的颗粒度不断提升,也让来自社会的力量更精准、更快捷来到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旁,温暖直抵人心。

大善若水,泽及万物。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县慈善总会将继续集纳社会各界的爱心善行,散播扶危济困的温暖感动,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共富中的积极作用,优化慈善资源配置,实现慈善事业的永续性和可持续发展,让善心暖义在德清大地奔流不息。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