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索引号: | 330521/2024-01757 | 发文时间: | 2024-04-1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来源: | 市生态环境局德清分局 | 发布机构: | 市生态环境局德清分局 |
单位地址: | 联系电话: |
德清县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
现向大会报告2023年度德清县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省市县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等各方面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2023年,我县再次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实现连续9年夺鼎,3次夺得“大禹鼎金鼎”;环境质量各项指标较去年同期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在亚运环境保障期间,4个亚运核心水域的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县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95%,其中开幕式当天PM2.5仅为10微克/立方米,为历年同期最好水平;德清县地理信息小镇篮球场获评浙江省首批“无废亚运场馆”称号;全国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德清召开,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局长赵群英对我县生态环保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苕溪流域发现全新物种“苕溪鱲”,相关污水治理及生态保护经验被“焦点访谈”报导;胡伟副省长对我县“生态除鳞”工作作出:“可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请生态厅阅。”的批示;我县生态环保工作获得市领导及县主要领导6次批示肯定。根据《环境保护法》要求,现就2023年度德清县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2024年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报告如下:
一、2023年环境质量状况
(一)水环境质量:2023年度全县18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III类水以上,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连续七年保持达标率100%。对河口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14年稳定达到II类水质,达标率100%。
(二)大气环境质量:2023年度全县PM2.5年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6.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51,在全省90个县区排名第66名,改善幅度全省第30名。2023年度全省环境空气出现大范围反弹,而我县环境空气质量逆势改善,实现了争先进位。
(三)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状况:全县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全县危险废物填埋率8.8%,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收运覆盖率100%。
(四)环境噪声状况:全县各类城市功能区昼间、夜间环境噪声均达标,区域环境噪声57.0分贝。区域昼间声环境总体水平为三级。
(五)环境风险状况:全县废旧放射源安全处置率达100%;突发环境事件有效处置率保持100%;实现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重大环境舆情、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三个不发生”。
二、2023年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23年以来,德清县生态文明建设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投身全市“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全县“四比一争”大比拼主题竞赛,全力攻坚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奋力当好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排头兵。
(一)亚运保障扎实有力。一是聚焦水岸同治创建“碧水亚运”。对河口饮用水源、凤栖湖、余英溪、长林坞水库等核心水域水质均达到目标要求。制定《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德清县环境质量保障实施方案》,举办了“2023年湖州市迎亚运核心水域水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开展场馆周边水体及饮用水源地巡查447人次,监测144次。开展“找寻查挖”专项行动,排查余英溪、东苕溪等河道水体基础状况,疏通城区雨污管网50公里,新建雨污管网10公里,排查涉水问题总数330个,整改完成率100%。二是聚焦系统治理创建“清新亚运”。亚运会期间(9月18日—10月8日)全县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95%,其中9月23日开幕式当天空气质量为优,PM2.5仅为10微克/立方米,均为历年同期最好水平。出动检查人员2329人次,检查政企协商企业1024个,调度清单工业源455个、各类工地扬尘源269个,巡查码头堆场56个、混凝土搅拌站22个、露天焚烧和露天烧烤15个,检测加油站、油库和储油罐3家,机动车尾气60辆,非道路移动机械20台,入浙船舶安检375艘,餐饮油烟等其他点位248个,发现问题169处均已完成整改。三是聚焦源头减量创建“无废亚运”。印发《2023年德清县“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实施方案》和《德清县“无废亚运”提升行动方案》,完成36个无废细胞创建、10个“无废亚运细胞”申报。开展“无废亚运”、“无废社区”、“无废‘童’行”等系列宣传活动,入村(社)公益宣传100余次,发放宣传折页5000余本;入企主题培训9场,800余家企业参会。开展“迎亚运保平安”生态环境安全大排查大整治专项保障排查行动,出动人员386人,检查企业193家,发现98个隐患问题均闭环整改。
(二)生态文明亮点纷呈。一是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提档升级,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复核工作,完成创建和复核资料上报;《德清县修复湿地生态环境实现南方朱鹮种群重建》作为全市唯一入选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发布了全省首个《生态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在下渚湖举办了“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开展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项目挂钩贷款现场授信,总授信金额达4.9亿元。二是打造纵横结合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引导效应,下达2022年度西部山区第二期生态保护补偿及东苕溪项目、2023年度西部山区生态保护补偿第一期资金和对河口水库联防共治资金,共3885.79万元。近年来,我县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评估结果全部为优,供水水质已持续多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三是打造群众满意绿色人居环境。在2022年满意度结果纳入对镇(街道)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入户宣传知晓率指标考核,今年我县满意度调查排名全省第33名,比上一年提升10名。排查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线索353条,办结生态赔偿案件5个,其中4个以货币赔偿、1个为异地修复。《德清县莫干山一个山谷绽放“美丽经济”》成功入选第一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优秀案例。
(三)攻坚治理卓有成效。一是继续推进水环境治理。以“系统治理”方式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实施东苕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准化建设。完成5个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回头看”整治,洛舍杨树湾和钟管2个工业园区已完成提标改造并通过验收,德清经济开发区(新市园区)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星级园区。开展工业企业、园区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2574个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和溯源工作。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38家企业参加电子竞价,交易金额206.5万元;积极申报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德清入选第四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县试点,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列入第三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园区试点,浙江建材、谋皮环保、祁科生物等6个项目入选标杆项目,12个村入选第三批省级低零碳试点。二是全面深化治气攻坚战。不断完善全域治气攻坚协同机制,与浙江大学、省环境监测中心签订《PM2.5与臭氧“双控双减”技术服务》。实施工业治气提标增效,对重点行业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绩效分级,申报B级以上企业38家,已获评A级1家、B级3家;推进VOCs综合治理,完成等离子、光催化等低效设施淘汰清零工作,112家企业活性炭纳入再生中心管理,9家制笔企业中4家关停淘汰,5家完成VOCs深度治理;开展氮氧化物深度治理,4家热电、2家玻璃制品和1家垃圾焚烧企业完成氮氧化物深度治理。推进区块、行业整体提升,钟管镇沈家墩区块12家涉气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完成淘汰复垦;27家铸造企业中2家关停,25家完成“一厂一策”整改验收;淘汰国二及以下柴油叉车363辆,国四及以下老旧营运柴油货车67辆,均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126家砂石料堆场、桩基堆场和钢管堆场开展新一轮整改提升。开展面源污染防治,新增设41个高空瞭望监控点,通过高空瞭望系统发现667个火情火点预报均妥善处置,启动莫干山高新区清新园区创建工作。三是强化土固污染防治。构建“线上+线下”固废收运体系,2800余家企业纳入固废平台,出具危险废物电子联单9589张;夯实固废处置基础,新建水一方年综合利用2万吨漆渣项目,新市、禹越各新增1个一般工业固废收贮运中心,推进“德清县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强化土壤环境管控,完成50个用地变更地块调查评审,开展德清经开区新市化工集中区地下水详查工作。细化辐射环境日常监管,完成10件医疗卫生机构辐射安全许可审批事项和1件辐射环评审批;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4个均完成整改;推动“浙里辐安”数字系统建设,基本完成软件功能模块、核技术利用风险评价体系开发建设。
(四)环境保障提质增效。一是推进省级规范化执法机构建设。深入开展“绿剑2023”和“利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紧盯企业薄弱环节加大执法监督帮扶力度,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30次,其中跨部门18次,立案查处108件,罚款532.1万元,向公安部门移送行政拘留案件1起,行政拘留1人,查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案件3起。另外,按照省厅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对14起轻微违法案件作出了不予处罚决定,免于处罚金额58.134万元。县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在全市执法效能评估考核中位居第二,并入选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单位”。二是推进督察曝光问题整改销号。我县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2021年及2022年省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交办问题与反馈问题均已完成整改销号。长江经济带曝光2个问题及举一反三6个问题均完成整改销号工作。在“七张问题清单”中录入下派重大生态环保督察省级问题4个,市级问题14个,其中14个问题已完成销号,2023年创建省级典型案例1个,市级典型案例2个。2023年市级督查帮扶下沉点位790个,发现问题328个,已整改完成326个。全市扬长补短实干争先双月会及全市环境整治和安全生产工作攻坚会上曝光德清14个问题,13个已完成整改。三是推进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印染、造纸、电镀、化工等重点行业环境安全检查,加大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环境风险隐患问题整改率达100%。开展湖州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行动,联合余杭区多部门对东苕溪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实地检查,发现46个隐患问题并闭环整改。开展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编,完成市级应急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环境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导113家企业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备案。开展德清县湘溪港“南阳实践”方案修订,补齐东苕溪德清段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
(五)助企纾困排忧解难。一是优化要素保障助推项目引进。持续深化项目审批“放管服”改革,创新实施“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多评合一”、“打捆审批”等举措,完成德清经济开发区规划环评专家审查及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环评初稿编制,完成乾元污水处理厂环评与入河排污口论证“多评合一”,通过以上制度创新实现环评审批办理时间缩减40%。积极研究解决重大项目环境要素制约问题,先后解决了明德机械、天马轴承、华莹电子、大桥油漆等重大项目环评审批问题。通过“三线一单”更新和推进高新区规划环评工作,积极谋划汇隆化纤募投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全年共现场服务项目95个,完成700余个项目预评价以及自规局组织的145个项目建筑方案审查。二是优化审批流程助推项目落地。建立重点项目清单,重点项目实行专人专班负责制,杭德市域铁路环评已于8月4日取得省厅批复。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31份,备案项目56个,其中省级及以上园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降级备案42个,“零土地”备案14个。深化“标准地”改革,共为77宗“标准地”提供环境标准,参与35宗“标准地”达产复合验收。三是优化服务保障助推项目见效。积极推进环评制度与排污许可衔接改革试点工作,全年共办结排污许可证事项488件,核实并注销28家企业排污许可证;完成2023年度排污许可证双百工作,对142家企业排污许可证质量进行复核,243家企业的2023年执行报告年报进行审核;完成6家排污许可证整改“清零”工作,并对250家企业排污许可登记表进行核查,并督促企业完成修改。实现“一网通办”,持续推动企业办事“好办易办”、“快办优办”,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
(六)机制建设迭代升级。一是全面构建环境宣教新格局。搭建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式的生态环保宣传网络,报送政务信息107条,获得市领导及县主要领导批示6次。同时,围绕地球日、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了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相关内容被浙江日报潮新闻、省生态环境厅无废之窗等媒体平台报导。在全县范围内组织4家具备条件的环境监测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危废处置单位和垃圾处理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已组织开展线下活动26场,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二是全面构建数字监管新体系。以“数字赋能”为生态预警注入“智慧基因”,常态化开展VOCs走航,累计开展环境空气走航39次,发现并处置异常点位15处;强化颗粒物和臭氧预警预测和应急管控,共启动颗粒物及臭氧应急管控100天次,有效降低颗粒物和臭氧峰值。开发“德清县全域水生态多业务协同应用项目”,总投资2588万元,完成“4大模块”、“5大专题应用”功能平台开发,已进入试运行阶段。推进环保“e企管”系统申领使用,新增领码企业433家,累计1522家企业注册使用。三是全面构建环境监测新网络。不断完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监测站实现整体搬迁,实验室面积由400平方增加至900平方。对18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40个乡镇交接断面、66个县级河长河道断面开展12期地表水监测,对9个功能区噪声点开展4期监测,对23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及106个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开展1期监测,获得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3504万个。完成噪声自动监测网络项目建设,建成9个噪声自动监测点。强化在线监测运维和数据运用,接入省平台的企业(点位)共113个,已联网视频监控点位共344个,在线数据传输有效率99.17%,联网率99.83%,对重点排污单位数据超标及数据异常问题线上督办262次。
三、2024年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2024年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稳”“进”“立”的坚定步伐,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打造“改革创新高地 品质生活新城”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2024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为:大气环境质量方面,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率完成市定目标任务。地表水环境质量方面,地表水监测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力争“五水共治”再夺鼎。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方面,全县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推进“无废城市”创建,争创省“清源杯”。污染物减排方面,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环境风险防控方面,确保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重大环境舆情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美丽浙江建设打开新局面。一是夯实生态示范创建新底盘。完成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德清辨识度创新转化案例,在典型案例提炼、两山转化渠道、形象展示上下功夫。二是拓宽生态满意宣传新窗口。将“入户宣传知晓率”指标纳入镇(街道)考核体系,依托“媒体+载体”、“线上+线下”、生态环境宣讲员等宣传载体,营造生态绿色共建共享氛围,提升生态环境满意度群众参与度、认知度、获得感。三是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体系。围绕淡水珍珠、朱鹮繁育等特色生态资源,打造一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做好生物多样性项目评估增量扩面工作,筛选出一批生物保护、两山转化、增收致富的优质项目,推动生物多样性挂钩贷款的应用落地。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一是以示范引领深化水域美丽“提升仗”。实施修造船、复合布加工等8个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完成重点涉水行业提标改造、入河排污口整治、污水零直排回头看。实施重点水质断面沿线污染源综合整治,开展水韵湖城生态修复项目,指导上下游企业治污设施提标改造。推进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县建设,指导企业购买排污权,拓面排污权抵质押贷款,保障重点项目招引排污权指标。二是以清单管理打赢大气防治“翻身仗”。强化重点区域和工业园区VOCs和气溶胶走航监测,实现网格差异化管控和应急管控。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治气攻坚,5个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淘汰简易、低效燃烧源治理设施。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绩效评级,完成20家以上企业B级标准改造。全面实施国四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替换,2024年计划完成51辆,力争实现国二及以下柴油叉车淘汰清零。三是以“无废创建”夯实土壤安全“保卫仗”。深化“无废城市”创建工作,以项目建设完善县域固废收处体系,推进德清县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全力保障土壤、地下水安全,实施德清工业园区地下水风险管控预警溯源项目。加强固废联单管理,提升省固废平台应用水平,指导企业落实危废管控“一厂一策”、强化辐射风险隐患排查。探索新污染物治理模式,完成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推进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确保安全利用率100%。
(三)督察整改和执法取得新进展。一是推进环境执法标准化水平建设。以“生态环境执法实战练兵”活动为抓手,结合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强化环境污染问题排查见底、闭环管理,选派优秀执法人员参与各类实战比武。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典型试点建设。创建精品特色基层执法站所,重点打造新市环保中心所。二是推进专项执法全面消除环境隐患。实施“绿剑”、“利剑”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件、长江经济带曝光问题、省委督察及市级督查问题的回头看,夯实下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加大“七张问题清单”问题摸排,创建省级正面典型案例,确保清单指数稳中有升。三是推进环境应急处理能力体系建设。开展生态环境安全大排查、“拔钉除患”等环境隐患排查行动,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排查与整改闭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指导重点企业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强化环境污染问题举报奖励制度,全力化解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推进环境信访持续下降。
(四)稳住经济大盘上展现新作为。一是保障环境要素供给。提前介入投资项目引进工作,加强省、市批项目对接服务,深挖减排潜力,腾出更多环境容量,疏通项目引入环保堵点,持续深化项目环评“打捆”审批、“多评合一”工作,强化重点项目保障及企业纾困。二是保障区域规划合理。推进县级工业平台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工作,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现动态更新,高新区规划环评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查,进一步优化项目环保准入政策,打造最优县域营商环境。三是保障“两证联办”试点推进。企业编制环评时,可同步填写排污许可证申请,实现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证同步审核、同步核发。推行排污许可证网上审查工作机制,规范排污许可证局内部审查程序。加大联审和环评文件质量评估、抽查力度,强化许可证发证质量管控。
(五)迭代监管方式跃上新高度。一是不断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推进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县级试点建设,整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等系统运用,不断完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强化现场巡查和异常数据预警与核查。提升实验室监测能力,推进臭气监测等项目监测能力认证。二是不断构筑信息化应用体系。在建成“全域水生态多业务协同应用项目”的基础上,深挖治水、护水等特色应用场景;在建成“浙里辐安”数字系统的基础上,完善综合服务、监测监控、监督检查、应急安全4大应用场景。梳理“智慧环保”系统数据资源,完善项目环境准入应用,破解“项目寻找平台难”问题。三是不断打造非现场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监理机制,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安装联网。推进“环保e企管”企业注册领码工作,突出企业治污主体责任。采取专家团队驻点帮扶模式,运用走航车、平扫雷达、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实现环境问题精准预警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