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德清 >图片新闻

一颗珍珠的自白
发布日期: 2025-05-22 来源:德清新闻网

我,是一颗珍珠。生于水,藏于蚌,光润温柔,静静吐息在江南的柔波里。

八百多年前,我原本只是自然中的偶然结晶,直到一位南宋匠人——叶金扬,首次用人工方式唤醒了我。从此,在德清,我被代代人守护、培育、打磨,从神秘饰品成长为承载文化、凝聚科技、连接世界的生命体。

2025年5月19日,“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也终于走上了世界舞台,发出了自己的光。

我在德清水域里诞生

被一位南宋匠人轻轻唤醒

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叶金扬在德清小山漾水域首创附壳佛像珍珠养殖技术。他将锡制或木质、骨质的浮雕物插入褶纹冠蚌壳中,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育珠。这片土地,水脉丰沛,河港交错,桑稻交融,鱼蚌共生,孕育了我最初的诞生之地。

我并不孤独。与我相伴的是鱼类清理水体的浮游生物,是蚌类净化水质的滤层,是岸上养蚕种桑的农人。他们既是守望者,也是缔造者。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养殖方式,跨越八个世纪,从未断流。德清人在与水相依的岁月中不断总结、积累、创新,逐步构建起以鱼-蚌混养共生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系统,最终形成今天被称为“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的文化瑰宝。

我一直平淡的生活,直到1979年,一个叫沈志荣的年轻人,带着对育珠的执念,赴日本考察。在东京一家珍珠博物馆里,有文字只言片语地记载着世界人工珍珠养殖发源地的大概地理位置,“离杭州72华里,离湖州40华里。”他怔住了,原来最早起源在我们中国?

回国后,他立即向当地政府汇报,并促成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启动人工育珠源流的系统性研究。德清县组织跨学科调研团队,实地踏查十字港、草塘里、钟管等地,最终确认:小山、小山漾、小山寺正是历史文献中“世界人工珍珠养殖发源地”所指。

2015年,时任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文华院士,秘书长闵庆文研究员一行赴德清考察,一致确认德清为目前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最早人工育珠地点。关于我的记忆,终于从沉寂中被重新点亮。

2016年,德清成立申遗领导小组。2017年6月,我的家园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5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赴德清实地考察评估。5月19日,我正式被写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水产养殖领域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那一刻,我仿佛听见祖先轻轻的应答,听见这片土地沉默数百年的回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Jose Maria泛舟我的家园小山漾时说道:“在德清,我看到的不只是技术,而是一种代代传承的文化,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他泛舟小山漾,眼中是惊讶也是敬意。

护水混养不断升级

生态文明、现代科技为我“上大分”

我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作为“水中种植”的结晶,我必须经历插核——一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将珠核植入我体内,然后静静等待两年甚至更久。没有标准化流程的年代,德清的珠农只能凭经验摸索:水温稍变,我可能失养;水质不净,我也可能夭折。

沈志荣,是最早相信我可以改变命运的人。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沈志荣开始了自己的试验。他一把镊子、两根铜丝,在渔塘边反复练习插核,继承叶金扬传统养殖智慧“鱼蚌混养”的生态逻辑:鱼吃浮游生物、排泄肥水,蚌净化水质、稳定生态,一池水中,自成循环。

他带领团队率先推进生态化科学养殖,系统研究水温、密度、蚌龄对成珠率的影响,制定插核流程、蚌体培育模型、混养比例与周期控制等全流程作业标准。从此,我的品质更稳定,成珠率不断提升,开始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1985年,德清县繁殖小河蚌873万只,插种26.42万只,产珍珠2862斤,成为全国重要的出口产地。到了1990年代,珍珠成了致富的“金豆子”。“过去孩子去外地打工,现在都回村养蚌了。”珠农们常说。

雷甸镇的大海漾珠农张国勇承包了超2000亩养殖塘,他说:“靠着这些珍珠蚌,我们村的人吃穿不愁,还供出了大学生。”

敢为人先的德清人也在探索珍珠的更多可能。科研团队开发亚微米珍珠粉、珍珠多肽,发现我具备美白、抗炎、助眠、促进愈合等功效。我进入了实验室,登上了化妆品成分表,也进入了医学研究的显微镜下。

2023年,申遗进入冲刺阶段。欧诗漫珍珠博物院的讲解员姚琳玲,每天都要为上百名游客讲解我的来历。她说:“申遗不仅是对珍珠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这代人守护文化的肯定。”

2025年5月,申遗成功那天,沈志荣眼眶泛红,像是几十年前第一次掀开蚌壳看见我时那样激动。他说:“我们养了一辈子珍珠,今天,这颗珠子,是国家的光。”

从产业链到博物院

我终于赢得世界的掌声

如今,我早已不只是静卧在蚌壳中的有机宝石。我被育苗、插核、养殖,也被采珠、加工、研发。我被写入“珍珠+”全产业链,穿行于农业、工业、科研、文旅,进入了千家万户的日常。

我所在的德清珍珠产业链,覆盖从业者超过2万人。珍珠深加工总量近100吨,年产值超过70亿元。我进入抗衰美容、营养保健等前沿领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抹闪光注脚。

这几年,我也明显感受到“文化+科技”的力量:德清建起了珍珠研究院,聚集起一批科研人才,用现代科技攻克珍珠深加工的技术难题;德清县还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打造浙江省内唯一的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库,从源头保护我的“亲族”,保障我健康成长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我也有了讲述自己的空间。在欧诗漫珍珠博物院,孩子们参与开贝采珠、农遗研学;起源馆讲述我的族谱,文化馆上演《珍珠魂》《渔翁戏蚌》《珍珠的诞生》,我被写入一座座展厅、一幕幕光影之中。

2024年,我的故事被翻译成英文,在伦敦书展首发,被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收藏。我的身影跨越语言,走入世界的注视中。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幸穗说:“德清以产业带动文化遗产保护,打通珍珠从养殖到研发的全链条,构建出可推广的产业路径。”听见这句话,我仿佛感受到一串坚定的脚步,把传统的光泽延展进现代生活的脉络中。

在德清“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我所代表的“珠之源”与“瓷之源”“丝之源”等并肩,被打造成沉浸式博物馆群落的一部分,千年微光在展厅里流转,成为可触摸的文明记忆。

我知道,我早已不只是饰物。

我,是一颗珍珠。我仍在水中生长,也在田野、车间、展厅、实验室与舞台延续。我承载科技,映照文化,凝结生态智慧,是农业文明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我愿继续发光,为农耕文明,为一代又一代养珠人,为这颗星球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留下属于自己的光。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