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管成校开展汉服配饰缠花手工制作活动 | ||||
|
||||
5月7日晚,一场以“触摸千年非遗·探寻指尖雅韵”为主题的汉服配饰缠花手工制作活动在钟管成校夜校火热开讲。本次活动由钟管成校主办,非遗传承人沈燕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20余名学员齐聚一堂,在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感受中华非遗魅力,领略东方美学智慧。 活动伊始,沈燕老师以历史脉络为引,向学员们娓娓道来缠花的前世今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技艺起源于北宋宫廷,历经唐宋的奢华雕琢、明清的百花齐放,至近现代一度沉寂,却在近年来因非遗保护政策重回大众视野。她特别提及,缠花曾被誉为“指尖上的雕塑”,以铜丝为骨、丝线为魂,一缠一绕间凝聚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在示范环节,沈燕用灵巧的双手将铜丝与蚕丝线的巧妙组合演绎得淋漓尽致。她选取梅花、桃花等汉服经典配饰图案,一边讲解“起骨塑形”“分层缠线”“配色递进”三大技法,一边展示如何通过丝线缠绕的松紧程度塑造花瓣的层次感,以渐变色系呈现光影流动之美。“缠花不仅考验手艺,更需用心感受每根丝线的温度。”沈燕老师如是说。 理论讲解后,学员们纷纷投入到创作中。从最初的铜丝弯折变形,到丝线缠绕打结,再到配色搭配的反复调整,每位参与者都化身“非遗守护者”,将创意融入作品。“我特意用渐变玫红色丝线表现花瓣的娇嫩,还加入了银色丝线增加光泽感。”学员唐霞艳边展示半成品边分享心得。另一位学员吴翔则选择深绿色与金线的搭配,试图复刻宋代缠花的典雅气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即便偶有丝线滑脱或造型失准,众人仍相视一笑,复又埋头钻研。 活动尾声,一簇簇栩栩如生的缠花作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有花瓣舒展如蝶翼的梅花胸针、枝叶缠绕间缀满繁花的发簪,甚至有学员发挥巧思,将不同图案组合成吊坠项链。看着手中凝结心血的作品,学员沈婕感慨:“以前总觉得非遗遥不可及,今天亲手做出来,才发现它藏着对美的执着追求。” 钟管成校负责人沈玉良表示,此次非遗缠花进夜校活动,既是响应国家“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号召,亦是深化“终身教育+传统文化”融合的有益尝试。“我们希望借由缠花这一载体,让学员们在慢工细作中感悟匠人精神,在指尖艺术中重拾文化自信。”未来,钟管成校将持续推出木工、竹编等系列手工艺课程,打造“非遗传承”主题夜校品牌。 缠花作为融合剪纸、刺绣、编织等多元工艺的综合性手工艺,其制作需经设计草图、裁剪铜丝、缠线塑形、组合固定等十余道工序,对技艺精细度要求极高。而此次活动选择的梅兰竹菊等传统纹样,更与汉服文化中的“四君子”意象不谋而合,彰显了传统美学与现代生活美学的深度联结。 一缠一绕寄情思,一针一线承匠心。当非遗跨越时空与青年相遇,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活力交织碰撞,绽放出新的生命光彩。此次活动不仅为学员们打开了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更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