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规划计划>>十四五规划>>专项规划
索引号: 330521/2021-01200 发文时间: 2021-07-21 00:00:0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德清县人民政府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清县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政策解读 >

高新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德清县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德清县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1日


 

德清县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德清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重要窗口”的“精品窗口”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浙江省、湖州市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德清片区建设,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建设,奋力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赶超跨越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根据《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德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德清县委关于培育发展“新时代德清模式”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县域的决定》,制定本规划。


一、全面迈入高水平创新型县行列

(一)交出科技创新高分答卷

“十三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德清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德清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积极构建“一转四大”的县域科技创新大格局,为县域高质量赶超发展和交出创新高分报表提供强劲的科技动能。连续五年获省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成功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一批“国字号”,省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等一批“省字号”,中国县域科技创新百佳县市居第26位,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科技创新鼎”。

五年来,坚持创新驱动先行,将人才强县、创新强县作为首位战略,R&D占GDP比重创历史新高。全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34%,居全省县域第二、全市第一,较2015年提升0.6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1.8亿元、126.8亿元,较2015年增长85.3%43.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万人拥有研发活动人员分别达45.86项、218.03人年,较2015年实现翻倍增长。根据最新的浙江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显示,德清县创新指数居全省县区第五、全市第一。

五年来,抢抓“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两大先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实力”,引进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数创历史新高。在全省率先提出发展研究院经济,“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中科卫星应用德清研究院、清华大学德清材料设计与产业创新联合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德清先进技术与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大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等24家新型研发机构,成为首个与清华大学共建研发中心的县域。新增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数量全市第一。

五年来,持续深化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德清模式”,全力营造最优双创生态,高能级科创孵化平台数创历史新高。持续加快孵化平台扩面提质,“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培育省级以上星创天地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1个,其中国家级2个,累计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湖州莫干山高新区列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排名由92位跃升至64位,居全省第3位,入选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德清经济开发区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基本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的全链条科创孵化体系。地理信息、通航智造、生物医药列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在全省率先推行跨区域普惠制创新券制度,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五年来,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高新技术企业数创历史新高。实施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行动计划,“十三五”末,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73家,全市第一;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83家。累计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3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3家,较2015年分别增长26家、65家,实现翻倍增长。累计入选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项,首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累计引进各类外国人才65人次,引进培育各级领军型创新团队25家,培育各级本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人次。建成浙江省莫干山院士之家。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国家创新型县的要求相比,我县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有待增强。目前全县缺乏重量级的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研究院经济转化效益尚未充分体现。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开展R&D活动企业数占比(43.03%,全省第39位)、规上企业R&D占营业收入比重(1.97%,全省第32位)等企业创新指标有待提升。三是数字经济等硬核产业有待壮大。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规模偏小,龙头科技型企业及应用示范场景有待培育。

(二)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一是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5G、区块链、量子科技等新兴技术加速迭代,光电芯片、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硬核科技呈现爆发式发展,涌现出一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德清亟需以创新型县建设为抓手,强化科技创新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培育以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构建创新发展新动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准确把握浙江建设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载体的全球创新策源地的新机遇。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全力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集中力量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把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全面创新改革的试验田,拓展科创大走廊两翼,探索将德清相关区块纳入规划管理建设。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更是把科技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核心地位”、作为“战略支撑、首位战略、第一抓手”来抓,把建设三大科创高地作为“十三项战略抓手”的首位。随着“接沪融杭”战略深入实施及杭德城际铁路建设,德清融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将全面提速,亟需加强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端人才等培育,主动融入三大科创高地建设。

三是准确把握湖州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新机遇。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181”科技创新行动,着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机遇,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推动湖州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转变。德清将以战略融入提升开放层次,加快对接G60科创走廊、沪湖绿色智造走廊,以更大力度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四是准确把握德清打造“重要窗口”的“精品窗口”的新机遇。当前德清经济发展阶段已经从追求规模、增速向追求质量转变,创新发展阶段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县域经济产业创新助推城市发展,创新能力短板凸显。县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重大战略,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发展“新时代德清模式”,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县域,将全力建设创新策源地、全力畅通转化新通道、全力构建人才蓄水池,打造展示县域双创最优生态的“创新赋能之窗”。

二、奋力开启高水平创新型县建设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湖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以高质量赶超发展为主题,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德清片区建设为主攻方向,探索创新“新时代德清模式”,高质量打造展示县域双创最优生态的“创新赋能之窗”,用科技现代化牵引全面现代化,用系统观念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用整体智治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用超常规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型县,迈入全国县域第一梯队,努力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副中心和全球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支撑区,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精品窗口”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提能造峰、创新策源。顺应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坚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围绕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支撑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

整体智治、改革深化。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改革举措,进一步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协同创新、开放联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全球创新策源地建设为目标,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全面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加快建设创新资源云集、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协同发展的“精品窗口”,为长三角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提质赋能。

人才为本、激发活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县,围绕县域人才需求,全力打造各类人才驱动新平台新载体,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释放人才活力,强化人才创新引领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德清片区加速推进,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县,新型实验室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大幅提升,在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初步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副中心和全球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支撑区。力争实现“六突破、六倍增、六提速”,提高科技创新标识度。

——力争实现“六突破”:大科学装置建设有突破、省实验室建设有突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有突破、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有突破国家科学技术奖有突破。

——确保实现“六倍增”:全社会R&D经费投入4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5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180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0家,技术交易额25亿元,PCT国际发明专利申请数140件。

——努力实现“六提速”:研发投入大提速,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5%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300人年企业创新大提速,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2.6%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全覆盖。平台建设大提速,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成果转化大提速,力争成果产业化项目达500项,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7件。产业转型大提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7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0%,数字经济核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0%。人才引育大提速,引进顶尖人才及科技领军人才200名以上,集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00名。

专栏1:德清县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全社会R&D经费投入

亿元

17.95

40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34

4.5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

人年

218.03

300

高新技术企业数

273

550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

883

1800

省级以上研发机构

98

200

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比重

%

43.03

100

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

1.97

2.6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0.9

17

PCT国际发明专利申请数

66

140

技术交易额

亿元

12

25

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

3

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64.2

70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41.4

50

数字经济核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5.1

10

顶尖人才及科技领军人才

200

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县,建成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副中心和全球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支撑区。科技创新成为德清“第一标识”,“新时代德清模式”全面构建成型并成为县域一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可借鉴范式。地理信息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地理信息创新策源地,全面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县域创新体系。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建设取得全面成效,科技赋能体现在改革发展民生的全方位和各环节。人才生态最优县基本建成,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人才高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创新体制率先形成,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四)总体布局

主动融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G60科创走廊、南太湖科创大走廊建设,积极构建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德清片区为主中心、德清经济开发区为科创副中心的“一主一副”全域创新总体格局。

强化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德清片区的极化效应。持续发挥莫干山高新区主引擎作用,着力建设地信智慧城、环下渚湖创新圈、环莫干山创新圈“一城两圈”,以地信智慧城为载体,依托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会址、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等国际化载体,链接全球地理信息双创资源,打造地理信息创新策源地。以浙工大莫干山校区为载体,加快莫干山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双碳”战略的重要技术创新中心。以莫干论剑谷为载体,充分利用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生态优势,推动科技人才植入美丽山谷,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2.0版本,形成思想与智慧的高原高峰,科技与人才的基地高地。

打造以经开区为核心的县域产业创新副中心。坚持科技赋能经开区发展,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发挥经开区接轨上海和嘉湖一体化的桥头堡的作用,强化经开区孵化器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着力打造长三角“科创+智造”产业集聚区,高水平建设成为德清县东部创新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加快构筑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创新策源优势

(一)举全县之力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德清片区

围绕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球创新策源地”的目标,集中力量建设地信智慧城、环下渚湖创新圈、环莫干山创新圈“一城两圈”,将德清片区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副中心、全球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支撑区。

1.高水平打造地信智慧城。以地信智慧城为载体,建设全球地理信息创新策源地。推进建设一个地理信息全球总协调机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一个地理信息国际顶尖学科、一批高能级研发孵化平台与产业联盟等有机联动的“三个一”创新策源体系,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地理信息全产业链,推动地理信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构建融合北斗时空、人工智能、车联网、通用航空等产业的超千亿级“地理信息+”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全国北斗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和服务大走廊关联产业的地理信息数据中心。依托德清地理信息国际联盟和相关论坛,扩大国际创新创业合作交流,打造区域国际交流窗口;建立灵活包容的人才支持政策和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人才改革先行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2.高标准打造环下渚湖创新圈。依托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本底,以浙工大莫干山校区为牵引,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才、平台、创新要素植入美丽湖畔。重点围绕碳转化、生物制造等研究领域,集聚院士等人才资源,依托浙工大“绿色化工”“生物制药”等优势学科群,导入一批国字号科创平台,积极谋划建设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莫干山实验室,打造碳转化与应用研究创新集群、智能生物制造研究创新集群等科研高地。深化校地合作,立足优势学科,支持浙工大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鼓励骨干企业与浙工大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盟,谋划建设若干产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高质量打造莫干山创新圈。深化“波兹曼”模式,丰富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产业内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莫干论剑谷,发展创谷经济。加大研发孵化平台、智库等引进力度,广泛承接国内外高端“赛、展、会”,与之江实验室AI莫干山基地、华为人才培养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共同探索“实验室+智创高地”模式,构建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创新共同体,将环莫干山山谷打造成为思想与智慧的高原高峰,科技与人才的基地高地。

(二)大力提升莫干山高新区科创显示度。以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推动莫干山高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县域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主平台、大走廊“北翼”的主核心,提升莫干山高新区“高新”标识度。发挥地理信息核心牵引作用,推动人工智能、通用航空产业与地理信息跨界融合,壮大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产业规模,构建以地理信息为特色的“1+2+2”数字经济体系。布局建设科创大道,持续推动创新谷(2030科创中心)沿长虹街向东拓展,将沿线创新平台整合纳入其中。建设“3+N”特色产业载体,推进砂村车联智造园、临杭通航产业园、城北生命健康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载体建设,依托地理信息孵化园和龙头企业建设北斗产业园,积极推进智能测绘专业园、智能家居专业园、美丽健康专业园建设。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发挥莫干山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强化德清科技企业创业园、浙江德清海外人才创业园等国家级孵化器功能,鼓励开展硬科技创业,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到2025年,力争高新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全国综合排名全力冲50。

(三)积极打造以经开区为核心的县域产业创新副中心。提速省级德清经济开发区升格国家级步伐,加快推动经开区管理体制向全面统筹过渡,提升县域东部发展协调性、聚合性、集成性,全力建设县域东部智造中心、高水平建设“科创+智造”产业集聚区。支持新市、禹越、钟管、新安利用老旧工业区块等存量空间,新建或改建一批集研发、制造等于一体的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打造“运河+”文化、科技、人才、智造的产业创新新城。围绕科创+智造国际技术转移示范区建设,主动承接上海和杭州的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深圳“科创飞地”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聚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推动产业数字化、高新化发展。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加快高端产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资源整合发力、落地转化,增强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能级,积极融入杭嘉湖产业创新链建设。到2025年,经开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突破5.5%,综合实力迈入省级经济开发区第一方队。

四、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构成的新型实验室体系。支持莫干山实验室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争创省实验室。引导支持研究院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高水平建设若干国内一流的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一批具有条件的机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打造实验室集群。支持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无人机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卫星应用研究院微波目标特性测量与遥感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浙江省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园等一批有条件的实验室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

(二)加快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地理信息、人工智能、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支持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在德清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社会资本等,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发挥研究院作用,推进研究院与企业共建一批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1+N”联合创新中心,在智能生态城、地理信息小镇以及莫干山麓规划布局若干研究院社区。支持现有研究院加强基础研究能力,积极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力争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5家。

(三)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引导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加快构建由省市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创新能力突出的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科研力量和优势创新资源打造引领型、枢纽型、开放型的技术创新中心,争取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分基地、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到2025年,累计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0家,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1—2家。

五、健全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型产业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产业链风险清单,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实施“双尖双领”计划,围绕地理信息及跨界融合、人工智能与融合应用、区块链、新一代通信与时空技术、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生命科学与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迭代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取得若干前瞻性、引领性硬核科技成果。地理信息,加快推进浙江大学遥感与GIS创新中心、浙江省室内智能混合定位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攻克无人机智能群控技术、精确室内定位技术和摄影三维建模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通用航空,加快中航通飞浙江分院、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等通用航空研究机构建设,围绕智能发动机、智能飞行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制造等通航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攻克智能控制、智能材料、机翼扭转等一批关键技术。

人工智能,加快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德清研究院、浙江大学德清先进技术与产业研究院、我武生物塔山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等研究机构建设,开展机器视觉、机器AI、新型人机交互、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关键技术攻关。高端智能装备,以智能机器人、精密与超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等智能装备领域为重点,依托同济大学中车捷运(莫干山)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加快高精密减速器、专用伺服电机、智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生命健康,以浙江省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园为核心,着力打造检验测试、中试熟化等“六个中心”。加强制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绿色农用生物制剂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等领域开展精准挖掘。积极建设智能医疗装备与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在智能监护仪、智能呼吸器、柔性可穿戴设备及家用便携式诊疗与康复设备等智能医疗设备领域形成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绿色智能家居,加快推进德华兔宝宝装饰新材研究院、泰普森镁合金产业研究院建设,重点攻克先进结构材料技术、先进功能材料技术、变革性材料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鼓励企业积极向智能家居用品制造、智能家居系统及解决方案研发、智能家居服务业等领域拓展。

专栏2:三大科创高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主攻方向

   1.地理信息:围绕地理信息、人工智能打造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卫星、载人航空飞机、低空和无人机等遥感装备及光学、雷达、激光等多种时空信息数据获取技术,加快高、低空数码影像和可量测地面实景影像获取技术研发。大力推进智能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系统集成产品和相关技术创新。加强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研发创新,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装备。

   2.通用航空:重点发展高度集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飞机牵引、升降等航空专用车辆、维修与智能检测设备、机场导航设备制造,积极开展以显示控制系统、机载航行雷达、导航系统为代表的航空机载电子系统和以相关检测广播技术(ADS-B)、通信导航设备等为代表的空管设备生产制造。

3.人工智能:积极探索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智能增强、自主智能系统等前沿理论研究领域。推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引进一批人工智能软硬件制造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存储系统等软件开发,布局类脑芯片、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等高端智能芯片研发,推进智能芯片、智能信息材料和智能传感器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4.高端智能装备:推动互联网技术及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协同作业与调度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数控电脑系统、精密注塑机数控设备制造等数控装备,培育发展低能耗给排水装备、污水处理设备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

5.生命健康:在常规制剂提升的基础上,加强控释、缓释、靶向等新型制剂技术的应用,提高药物制剂质量。扶持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血液制品与干细胞治疗等现代生物制药产品。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强对珍珠、花卉、蚕茧、茶叶、竹子等天然动植物的功能成分开发。加大高新技术应用,开发高端疫苗培养箱等产品,建成国内重要的医用冷链设备产业平台。

6.绿色智能家居:围绕镁合金材料、导电涂层材料、木质室内装饰材料等领域,开展合金化技术、高性能纳米导电材料技术、绿色高耐磨/自清洁木质家具地板升级及绿色柔性木质壁材制造等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


(二)推进科技与产业创新双联动。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围绕标志性产业链,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协同创新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围绕“1+X”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要求,推进地理信息、通航智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争创省级标杆,进一步整合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创业孵化、工业设计等创新资源,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在地理信息、人工智能、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谋划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省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投资。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辐射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浙江省北斗产业园为依托,前瞻布局卫星互联网、位置智能两大新赛道,率先形成“北斗+”产业生态体系。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为契机,引进一批汽车电子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车用IGBT、控制芯片、机器视觉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引进一批人工智能软硬件制造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存储系统等软件开发,布局类脑芯片、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等高端智能芯片研发。“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六、全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型企业群体

(一)推进科技型企业倍增提质。加速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行动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滚动完善后备培育库,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翻番。在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雄鹰”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培育一批在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实施凤凰行动,搭建上市服务平台,引进高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券商等中介机构,引导优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优先支持股改、挂牌和上市,培育一批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

(二)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化“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力+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组织模式,支持高新技术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和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组建企业共同体等模式开展协同攻关,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到2025年,力争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全覆盖。

(三)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综合采取税收优惠、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风险补助、绩效奖励和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引导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到2025年,力争规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全覆盖。

七、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打造人才汇聚高地

(一)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贯彻落实县人才新政4.0版,深入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等人才项目,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高端专家团队。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到2025年,力争引进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及科技领军人才200名以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00名。

(二)加强科技人才平台建设。紧扣产业转型升级,引进一批院士和高端外国专家,加快建设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外国专家工作站、“院士之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加强德清航空航天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共享共用创新实验室和专兼职工程师,推动技术、成果、人才等资源要素共享。充分发挥“人才飞地”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技术转移等方面积极作用,推进上海、深圳等人才飞地建设,支持企业在国内外重点城市等创新资源聚集区设立研发机构和专家工作站

(三)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人才认定举荐制度,更好发挥同行专家评价作用,探索授权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直接举荐认定人才。加强国际人才服务,建立和完善户籍、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体系,吸引海外人才落户德清。鼓励高水平研究机构探索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励等创新政策试点,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大胆探索通过高校和重大科研平台留编引才方式,突破人才二元体制障碍。

八、深入推进区域开放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一)构建科技创新双循环系统。主动参与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全面融入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南太湖科创大走廊建设,支持县内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推动县内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加深与上海技术交易所、浙江(杭州)知识产权创新产业园等合作,承办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和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拍卖。推进德清—上海“双向飞地”,完善区域产业创新链。深化国际科技合作,鼓励和引导地理信息、生物医药等龙头企业“走出去”,开展全球布局,支持企业海外并购和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积极引进海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双向互动的科技孵化器、离岸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实验室。以数字经济产业为重点谋划建设一批国际产业合作园,积极推进中意(德清)产业合作园建设。

(二)健全成果转移转化交易体系。推动德清科技大市场升级,全面接入省网上技术市场3.0系统,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场景,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加快建设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专业技术市场,提供精细化、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提供中试放大、成果转化、验证测试等环节的中试服务,支持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高新技术产业中试项目,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围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七个类别的服务,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探索推动龙头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

(三)提升研究院成果转化效能。发挥研究院科技创新“发动机”作用,建立“大院名校技术输出、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化”的三位一体研究院经济模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县域24家研究院的集成效应,完善研究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支持研究院盘活闲置和存量资源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培育一批专业化众创孵化平台。搭建企业与研究院合作交流平台,加快落地研究院成果产业化,开展“院企双进”“十院百企大对接”“高校院所万里行”“科技成果专场拍卖”等活动,实现精准对接,促进研究院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研究院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到2025年,累计开展技术转移超100项。

九、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加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积极推进农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在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数字农业、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不断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围绕特色农业产业需求,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研攻关项目。高标准推进农业科创平台建设,支持下渚湖省级淡水智能渔业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国家级。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科技惠农服务能力。开展“数字乡村一张图”提质行动,加快打造国际乡村未来社区。积极培育设备先进、精准高效的数字植物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实施“两进两回”制度,大力推进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加快畅通科技、人才、资金等下乡渠道,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县域样板建设。

(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惠民。全力推进健康德清行动,健全优化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加大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研发攻关支持力度,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大脑优势,推进数字化治理覆盖乡村、社区、园区,打造数字乡村、智慧街道、智慧安防等多个应用场景,不断提升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和政府治理效能。加快推进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提升社会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以地信智慧城、智能生态城为重点,谋划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以数字文化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争创省级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示范园区。

(三)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居民生活六大重点领域,积极开展低碳、脱碳及负碳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聚焦节约利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在碳排放重点行业和低碳试点地区,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助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广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包装,发展绿色建筑。实施科技支撑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加强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十、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最优创新生态体系

(一)深化科技数字化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创新推进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建设,围绕城西科创大走廊德清片区等模块探索建设一批特色科技创新应用。借助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自动驾驶、标准地等先行试点优势,大胆探索,努力形成一批首创性突破性的改革成果。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在科创飞地、孵化平台、科技金融等方面逐步建立起适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推动科技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快建设一批数字化、特色化的创新型乡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试点建设。

(二)完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制度,深入推进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和里程碑式关键节点管理。加强科技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技安全预警监测机制,提高科技在重大安全事件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完善科技伦理监管制度,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完善科研诚信制度,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平台建设,优化科研诚信分类评价指标,建立覆盖各类科技活动的诚信记录体系。

(三)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完善多元联动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培育创新创业融资新模式,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加强银行信贷支持,支持银行加大科技企业信用贷款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引导德清农商银行科技支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小额贷款等新型融资业务,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探索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联合设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高新集团与投资机构、基金公司合作,创新科技担保、科技租赁、科技信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加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完善“德清高新板”,支持科技企业对接科创板。

(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全省首批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德清优势产业,探索建立制造业知识产权联盟,推进专利标准融合,开展产业专利导航、龙头企业专利导航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培育,逐步形成产业专利优势。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侵权调处、假冒查处和举报奖励机制,加快建立专利监控系统和专利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十一、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供给,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发挥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协同推进全县创新工作,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数字化改革,建立以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系。加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科技与人才专管制度,进一步提高科技治理能力。

(二)强化要素保障。

进一步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财政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加强在企业创新、研究院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奖补力度,进一步发挥涉企部门政策的集成效应,以财政科技经费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集全县之力推动研发投入的有效增长。加大土地要素对科技创新的保障力度,对科技项目建设优先纳入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予以重点保障。

(三)加大政策扶持。

贯彻落实省、市、县科技新政,坚持全县“一盘棋”思路,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方面完善各类创新扶持政策,构建完善的科技政策体系。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县人才新政4.0版,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力度。

(四)加强监测评价。

科学制定“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的路线图、时间表、项目库,把各项重点目标任务分解至相关单位,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促进各项规划任务的落实。按照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要求,建立相应快报制度,加强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动态监测。


(五)优化创新环境。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扩大莫干山全球创业创新大赛知名度、参与度。健全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奖励激励机制,每年奖励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者、典型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大力弘扬“停不下来”的改革创新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对创新创业感人事迹的宣传力度,构建支持创新、尊重创新的良好生态。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办公室,县纪委,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各群众团体。



德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21日印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