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德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 ||||||||||||||||||||||||||||||||||||||||||||||||||||||||||||||||||||||||||||||||||||||||||||||||||||||||||||||||||||
发布日期: 2004-11-05 来源:德清县统计局 | ||||||||||||||||||||||||||||||||||||||||||||||||||||||||||||||||||||||||||||||||||||||||||||||||||||||||||||||||||||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扎实推进"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四个工作重点,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综 合 2003年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增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提速增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消费市场稳中有升,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初步测算,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8.80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28.07亿元,增长16.8%;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1.4:56.2:32.4调整为10.6:56.8:32.6。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0294元/人,增长14.6%。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34891元/人,增长13.4%。 劳动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从业人员24.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38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组织2752名城镇失业人员接受再就业培训,帮扶4431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18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0%。 劳动力结构有所调整。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31.0%,第二产业占39.9%,第三产业占29.1%(上年为35.8:38.0:26.2)。年末城镇职工27421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6425人。 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预算收入101518万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地方预算收入51131万元,增长49.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1.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农 业 2003年,围绕"精农业"这个工作重点,全县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精农业之路的发展方向已格外明晰。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 (现价)16.2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农业产值34030万元,与去年持平;林业产值38749万元,增长14.1%;牧业产值38613万元,增长3.0%;渔业产值51172万元,增长11.9%。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9.05亿元,比上年增长5.5%。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农业结构更趋优化,全县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达到18.5万亩,增长13.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5.67万亩,比去年减少12.6%。全年粮食总产量7.40万吨,比上年减少14.2%。油产籽产量2776吨,比上年减产37.6%;茶叶产量1076吨,下降2.4%;水果产量15314吨,减产6.5%;甘蔗产量5361吨,减少28.7%;蔬菜产量45302吨,比上年增长10%。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迅猛,全年花卉苗木面积达1.85万亩,比上年增长137.2%。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34公顷,早元笋产量7.78万吨,增长17.3%,毛竹产量439万根,增长23.3%。 畜牧业稳定增长,畜禽产品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裕。全年肉类产量34634吨,比上年增长28.5%,生猪出栏46.24万头,比去年增长26.8%,蚕茧产量4518吨,减少23.4%。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42611吨,比上年增长12.0%。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4.3万亩,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7282万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400万元,完成土石方335万方,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19.96千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8.93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62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6129吨,增长2.5%;农村用电量58041万千瓦小时,增长9.2%。
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1.96亿元,增长15.8%。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35.56亿元,比上年增长30.3%,规模以上企业快速成长,企业家数由上年的211家发展到271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119.46亿元,增长22.6%,同比增幅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完成产值0.85亿元,增长22.6%;集体企业完成产值6.29亿元 ,增长33.2%;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81.66亿元,增长17.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1.21亿元,增长29.8%。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额达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79.3%。 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新产品产值22.21亿元,增长56.1%。大企业推动作用明显,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超亿的企业有16家,完成产值达58.83亿元,对全县规模以上产值贡献率达47.3%。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据对全县271家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18.11亿元,比去年增长33.3%,实现利税12.29亿元,其中利润总额6.77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39.1%和37.4%。列入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20.08分。总资产贡献率为14.01%,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5.38%,资产负债率为57.26%,流动资金周转率为2.1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0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9792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8.19%,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4.6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为9.75%,亏损率为0.90%, 新产品产值率为19.45%。 建筑业持续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据城建部门统计,我县资质三级以上建筑单位建筑施工工程个数172个,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为107个,投标承包面达57.5%;单位工程竣工185个,获得市级以上奖杯10个。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呈现多年来少有的高速增长势头,拉动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34亿元,比上年增长58.3%。其中全部限额以上投资完成39.73亿元,同比增长90.4%;城乡居民私人建房投资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4.1%。 基础设施建设平稳增长。共完成投资8.05亿元,同比增长14.7%, 工业投资掀起高潮。全年共完成工业性投入25.88亿元,同比增长71.1%,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及工业创强战略的进一步深入贯彻,各乡镇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计划总投资1000万以上的项目有107个,占全部工业投资项目数的近四分之一。 重点工程按计划顺利进行。09省道武康立交桥工程基本完工并通车,迎宾大道开工建设,德清一中搬迁工程,中新源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线建设等进展顺利。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升温,商品房销售火爆。2003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2%,全年施工面积共141.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9.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93.8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0.1%。全年共销售商品房25.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2%。
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改造公路里程44.66公里,同比增长58%。据统计,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691万吨,增长48.2%,客运量582万人,下降1.2%,货物周转量为15.4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7.4%。全年旅客周转量为3519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0.8%。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 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为2056万元和37508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9%和52.3%。新增电话用户15615户,使年末城乡电话用户增至137140户,比上年末增长12.8%。移动电话新增用户6.8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4.73万 户,比上年末增加38.3%。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4065户。
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分地区看,县的零售总额为14.20亿元,增长12.9%;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12.79亿元,增长10.0%。其中限额以上2.06亿元,增长42.3%,限额以下及个体21.40亿元,增长9.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46亿元,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3.10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0.43亿元,增长6.1%。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增长迅速,年末全县有商品交易市场38个,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对外经济 2003年,外贸出口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据海关部门统计,全县全社会外贸出口供货值达40.80亿元 , 比上年增长39.2%; 自营出口完成17043万美元, 增长45.5%,完成计划107.9%。全县共有出口企业83家,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出口国家和地区达82个,比上年增加2个。 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17个,合同利用外资283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3.9%;实际到位资金109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1.0%。同时,以打造临杭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县外内资引进力度加大,全年实到县外内资金19.2亿元,增长119%,其中杭资14.5亿元,占总到位资金的75.5%。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的突破,合作领域不断扩大。2003年,举办境外企业2家,劳务合作18人。
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存贷款呈现迅猛的增长势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50亿元,比年初增加16.2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2.75亿元,比年初增加4.8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7.36亿元,比年初增加15.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74亿元,比年初增加6.7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5.36亿元,比年初增加7.91亿元。在新增贷款中工业贷款增加2.51亿元,基本建设贷款增加5.03亿元,消费贷款全年新增4.13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62亿元,比年初增加7.12亿元,全县银行现金收入323.96亿元,同比增长44.6%,现金支出323.63亿元,增长44.4%。 保险业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1664万元,增长18.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472万元,增长3.4%;人身险保费收入17192万元,增长22.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531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908万元,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款2791万元,寿险给付117万元。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队伍不断扩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顺利开展。为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150人,中级职称以上28人,博士1人,硕士5人。年末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503人,比上年末增长10.9%;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2755人。 进一步完善科技发展环境,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年用于科技三项经费为9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40%。民营科技迅速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全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共验收科技成果19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0项,市级5项;获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7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8件,授权专利36项。 技术市场活跃。全年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30项,成交金额1200万元。全县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品2只。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提高。2003年, 年末全县有产品质量检测机构1个,全年共抽查产品29种273批次, 合格率为61.70%;抽查商品14种209批次,合格率为57.9%。至2003年末,共建立县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2项。年末有超短波天气警报服务系统发射台1个。气象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2003年,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开始启动,电视气象非线性实时预报制作系统投入使用。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26205人,专职教师1590人;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4906人,专职教师319人;小学57所,在校学生30905万人,专职教师1480人,幼儿园32所,在园幼儿10799人,专职教师533人。高中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普通高中招生2844人,比上年增加413人,增长17%。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为84.6%。随着教育条件的逐步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高考上线又上新台阶,其中普高高考上线率为92.4%,职高上线率为91.1%。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12.4万册,全年共接待读者12.9万人次,流通图书10.6万册次,新增图书3678种。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莫干山报全年共出版报纸450万份。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有广播电台1座,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7.5小时;电视台1座,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48.5小时;有线电视台(筹)1座,有线电视用户92198户。全县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8.5%。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24个, 有卫生技术人员1683人, 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21人, 注册护士412人,有医疗床位1123张。农村医疗保健网络进一步完善,年末有乡镇卫生院16个,村卫生室243个,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64人,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4%,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6.6%。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在市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37枚,银牌17枚,铜牌18枚,向上级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2人。全县共举办各类体育比赛73次,参加比赛5600人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队伍继续加强。年末全县环保系统共有各类工作人员34人,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4人。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达1003万元。全县有5个乡镇实施市级生态示范乡镇建设。全年完成限期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5个,项目总投资70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1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8.3平方公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县有3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环境监测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完成地表水,武康镇大气、酸雨、降尘,桑叶含氟等监测,发出监测报告205份,共获得监测数据5290余个。
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03年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3.03万户,总人口42.34万人, 比上年末减少446人, 全年出生人口2666人, 人口出生率为6.30‰。全年死亡人口2821人,人口死亡率为6.67‰,人口自然增长率负0.1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16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79元,比上年增长9.5%。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98元。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50465人,离退休人员11800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30000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3934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45500人,其中:企业32254人,机关事业13246人。全县参加大病统筹的农民306527人。参加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人数1229人,其中已领取养老待遇人数308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建立了县慈善总会,共募集资金1075余万元,支付39余万元,救助残疾、孤儿、特困户共167人。年末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1个,床位715张,收养355人。建立1个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全县得到社会保障救济达4345人;抚恤、救助各类优抚对象980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33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6万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78人。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据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表: 2003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注:本表工业产品产量范围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