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 |||
发布日期: 2007-11-18 来源:德清县统计局 | |||
2006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努力克服要素制约不利影响,全县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和谐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年初计划确定的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一、综合 2006年,虽受国家宏观调控和要素制约双重影响下,但经济依然实现高速平稳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13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2917元,按2006年末的基准汇率计算达4225美元。 三次产业构成基本稳定,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1.8亿元,比上年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三次产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74.8%、21.5%;三次产业的结构为8.5:62.3 :29.2。 二、农业 紧紧把握农业发展“两个趋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着力调整农业结构,深入推进农村“五化”建设,加强动植物疫病的防治,经过全县上下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200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农业产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9.0%;林业产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8.9%;牧业产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渔业产值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围绕科技兴农的主题,大力推广新品种、新型种养模式,大力应用节本增效技术,全县农业生产除家禽生产有所减产外,其他各业均增产增收。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6万亩,比上年增加1.1万亩;油菜籽种植面积1.9万亩,比上年减少0.1万亩。蔬菜等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2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4.5万亩,比上年减少0.1万亩;果用瓜种植面积0.6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1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0.5万吨,比上年增长21.3%;蔬菜总产量4.0万吨,比上年增长2.9%。畜牧、水产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年生猪饲养量达86.1万头,比上年增长4.7%;肉类总产量4.6万吨,比上年增长5.3%;水产品产量5.0万吨,比上年增长9.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省著名商标3只、省名牌产品2只、绿色食品4只、有机食品2只、无公害农产品22只,获省农博会金奖12只。全县已建成各类休闲观光农业项目12个,同时还形成了下渚湖湿地、碧坞景区、葛岭仙境三处“农家乐”集聚区。农业企业化进程继续推进,新增农业企业80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新增农业“千百”企业8家、“亿千”企业2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县工业增加值7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占地区生产总值55.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4.3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产销率97.0%,比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增长,全县21家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3.3%。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为全县工业效益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共实现利税总额4.7亿元,比上年增长7.3%;实现利润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占全县工业利税、利润的比重分别为21.0%和24.6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37.1%。由于新产品生产高速增长,新产品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6.7%,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继续绽放活力,今年我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产值2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4.2%。其中私营工业实现产值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5.9%。 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继续得到改善。据统计,全县45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利税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利润总额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238.93分。其中,产品销售率97.0%,总资产贡献率12.9%,资本保值增值率117.9%,成本费用利润率4.8%,全员劳动生产率由82306元/人增至100217元/人,资产负债率由53.4%下降为53.2%,亏损率由3.9%下降为2.2%。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7亿元,比上年增长9.7%,增速比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74.2亿元,比上年增长8.0%。从投资构成看,工业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投资额分别达到51.4亿元、14.4亿元,比上年增长分别为27.5%和29.0%,工业性投资增幅比去年高出15.9个百分点,基本建设投资由去年下降1.7%变为今年增长29.1%。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民间投资保持活跃。2006年,全县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中扣除国有控股投资部分)达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85.6%。其中民间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7%,占全县比重达6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4.9%、20.4%和-7.3%。 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下滑态势,完成投资额11.2亿元,比上年下降27.8%,销售面积48.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7%,商品房施工面积21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6%,商品房空置面积3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7.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持续稳步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速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他行业零售额0.6亿元,比上年增长9.7%。消费热点主要分布在汽车、珠宝、建筑装潢材料和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等,比上年分别增长207.9%、265.5%、140.1%、103.4%。 各类商品市场成交活跃。2006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2个,全年实现商品交易额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8%。其中浙北毛竹市场、武康泰源市场、新市仙潭市场、南方家园商城、卢球商贸中心5个亿元市场成交额达14.4亿元,占市场总成交额的52.4%。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06年,全县开放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规模总量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进出口总值达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8%,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2%。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外贸出口依存度上升为34.0%,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大力培育出口增长点,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34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5.6%;机电产品全年出口79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0.1%;旅游休闲产品为新出口品种,全年出口2802万美元。 利用外资总体情况良好。2006年,全县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6项,比上年减少15项;合同利用外资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实际到位外资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全年新批境外企业5家,输出各类劳务人员58名。 旅游业总体上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局面。2006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201.0万人次和0.8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54.0%和61.0%;旅游总收入11.9亿元,比上年增长54.0%;旅游门票收入1764万元,比上年增长50.0%。2006年德清县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旅游休闲城市”,下渚湖风景区、莫干山风景区被评为“2006长三角双休日旅游休闲热点景区(目的地)”,其中下渚湖景区还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湖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充分展现了德清旅游的魅力。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包括铁路,下同)完成货物周转量14.2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6.0%,其中:公路4.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7%;全年旅客周转量4.0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1%。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5914辆,比上年增长8.8%,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达11209辆,比上年增加1892辆,比上年增长20.3%。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5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亿元,比上年增长7.2%;电信业务总量3.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增至193616户,移动电话用户298592户,分别比上年末下降0.1%和增长12.2%;年末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22751户,比上年增长32.9%。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08.2部/百人提高至116.2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45.7部/百人,移动电话70.5部/百人,比上年分别增长0.2%和12.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分别比上年增长19.8%和3.6%。 金融业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年各项存、贷款有较大幅度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17.2亿元,比年初增加16.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8亿元,比年初增加9.3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4.5亿元,比年初增加15.2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2.6亿元。 保险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县保费收入28630万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563万元,比上年下降6.6%;人寿险保费收入21067万元,与去年持平。全年赔付额5643万元,比上年下降6.2%,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5177万元,比上年下降6.7%;人寿险赔付金额466万元,比上年下降1.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6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7所,在校学生25771人,专职教师1683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6540人,专职教师348人;小学27所,在校学生29893人,专职教师1519人;幼儿园392班,在园幼儿10240人,专职教师831人。2006年全县学前三年幼儿纯入园率达到98.6%;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继续保持在100%;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达到75%以上,高中段优质教育资源率达到90%以上。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3.5%。全县有4020人报名参加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报考上线率达到88.5%。2006年全县中职校共招收新生2967名,职普比达到50.3:49.7。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年总培训人数达到75739人,占全县劳动力38.2%。民办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 科教兴县战略加快实施,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发展取得新成就。2006年,全县共引进各类人才1856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0人,本科1065人,大专779人。年末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201人,比上年末增长12.7%,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3987人,比上年增长13.8%。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共推荐科学技术奖省级11项,市级12项,县级24项。已有2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获市科技进步奖5项;县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500项,授权专利114项。2006年末,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分别比上年增加4家。全年经认定登记技术成交项目336项,成交金额3273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继续提高。2006年,共抽查产品82种52批次,合格率86.8%;抽查商品4种42批次,合格率90.0%。共有5家企业5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累计创国家免检产品10个);6家企业8个产品获“浙江名牌产品”称号(累计创浙江名牌产品21个);10家企业11个产品获“湖州名牌产品”称号(累计创湖州名牌产品27个)。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藏书量14.8万册,报刊年入藏量221种,全年共接待读者13.1万次,流通书籍11.3万册,新增图书2.8万册。全年完成“欢乐德清”文化下乡活动1023场,电影下乡2200场,送书下乡80752册。积极开展广场和节庆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色记忆”全县社区大合唱比赛、县级机关庆祝建党85周年文艺晚会等节庆文化活动;协助省广电集团、浙江报业集团、农工党浙江省委等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还举办了纪念5.12国际护士节文艺晚会和庆国庆迎中秋“共建和谐家园”文艺晚会等;7月至9月,每周一次在千秋广场举办“德清之夜.欢乐周末”演出活动, 全年共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88场。重视做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民间艺术普查并通过市验收,确认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其中民间表演艺术14项,造型艺术14项,民俗活动3项。开展了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推荐工作,我县《扫蚕花地》、《蚕花庙会》、《防风庙会》、《防风神话》等4项被列入市政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扫蚕花地》一项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市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 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7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自制节目播出时间119小时;全县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0%。 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2006年,我县在省以上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11枚,银牌3枚,铜牌18枚。以全民健身宣传为契机,倡导科学锻炼,不断将全民健身活动引向深入,成功举办了中国.德清“游子情”江南龙风筝国际邀请赛、德清县首届妇女运动会、机关干部职工游泳比赛、首届文体示范村运动会;隆重举行了庆祝十九个老人节活动。全县共有体育场馆6个,全年共举办各类体育比赛115次,参加比赛24500人次。 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医疗卫生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投资1.5亿元县人民医院扩建项目中的医技楼已于2006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使县人民医院的医疗用房结构更加合理化,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舒适优良的就医环境。2006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24个,医疗床位1501张,卫生技术人员2021人,其中:医生789人,注册护士51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1.9名,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3.5张,基本满足了全县人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农村医疗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建或改建了95家规范化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工作进展顺利,从7月1日起,我县农村合作医疗统筹住院网络结报系统正式运行,同时门诊也实行零起点报销,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统筹的农民将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良的服务,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全县实行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的村为166个,村卫生室52个。全县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95.7%,全县农村农户改厕率达90.0%以上。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亿元。行政中心已于7月1日顺利进场施工;新体育中心一期工程目前已完成室外游泳池、配套临时用房建设;城东片千秋街延伸、武源街延伸、环东二路三条道路已基本完成;五龙新村一期工程已完成分房;德清大道北侧绿化工程在今年“游子文化节”前完成;垃圾填埋场污水管网工程在汛期来临前完成;今年县城拆迁涉及四个地块拆迁户401户,拆迁各类房屋8.7万平方米。 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今年县、镇、村、户已累计投入资金2100万元,6个示范村建设已经全面完成,并通过市级验收;继续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已投入资金2800万元,武康6万吨/日水厂项目已于4月18日正式通水,使城区供水能力从原来的2.5万吨/日增加到6万吨/日,确保了县城夏季供水高峰期的用水。 我县生态县建设紧紧围绕“到2007年在全省率先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标准”的目标,在生态县建设机制、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以及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06年底,我县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已达到3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市级生态村达到18个。全县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声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得到加强。全县已建成武康、钟管、新市三座污水处理厂;2006年日处理能力均为450吨的莫干山镇、筏头乡集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正在进行可研和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乾元镇污水处理厂与外方合作,现已签订协议;洛舍镇污水处理厂完成申请国债项目的可研和环评等报批。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面积分别达到16.5平方公里和8.3平方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严把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审批关,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503项,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2项,报告表392项,登记表109项。由省、市环保局审批环评文件的项目8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134个,项目总投资12.6亿元,环保投资3780万元。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全年共开展环境巡查916厂次,对357个项目进行了“三同时”执行情况督查,已经可以申请验收的项目306项,要求整改的51项,其中立案查处的10项;2006年共对500家企业开展了排污申报工作,经过审核,有428家企业完成了排污申报,全年共开征排污费930万元;全年共接到投诉633起,投诉处理率达100%。 环境监测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获各类检测数据 11967 个,比上年增长15.4%,编制各类监测报告696份,比上年增长22.7%,编制监测月报12份。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3.3万户,户籍人口达42.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38人。全县人口出生率4.7‰,死亡率7.5‰,自然增长率-2.8‰。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绩明显。各级政府深入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继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网络。2006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6.8万人;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7935人,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59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105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3274人,其中“4050”人员1345人;开发社区岗位639个。城镇失业人员、 被征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115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举办了春、秋二季大型的劳动力交流大会,开办了每月一场的人力资源招聘月市,成功举办了浙江.德清2006’劳务交流洽谈会,加强了劳务输入基地建设。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5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43元,比上年增长14.5%。年末城镇居民家庭住房人均建筑面积2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建筑面积66.0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0万人,其中职工8.5万人,全年共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1.4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5.0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1万人次,金额441.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8万人,工伤保险人数为5.3万人。全县参加大病统筹的农民 31.2万人,参加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2.8万人。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末,全县共有各种福利机构13个,床位1390张。社会救济对象总人数6098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2776户5647人,全年共发放低保保障金459万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