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文件>>部门文件
索引号: 11330521002569022L/2024-00069 发文时间: 2024-06-28 15:25:5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德清县水利局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德清县余英溪流域中小河流治理方案(余英溪、湘溪港)

一、基本情况

余英溪又名英溪,因上游沿溪遍植桃树,每逢春汛,溪流中落英缤纷而得名。余英溪源头有六处,主流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西部山区杨坞岭南,汇合双溪、合溪、阮公溪、盘溪、石胡梯溪五溪之水,于筏头汇入对河口水库,经龙头堰入武康城区。武康城区段因曾位于县衙前故又称前溪。余英溪至笠帽山又分两支:南支经横塘桥闸、新民桥闸入东苕溪,北支经王母山,汇阜溪并东流至沙村入导流港。余英溪干、支流全长71.3km,其中对河口水库坝下至新民桥闸河段长19.25km,武康以下河底宽410.5m,底高程-1.91.0m。上游已建对河口水库,控制集雨面积148.7km2

湘溪:湘溪的源头主要有三处,汇合后入湘溪港,由上柏集镇向东经下柏、三合新斗门湘溪大闸入东苕溪。湘溪流域面积157.9km2,干、支流全长33.45km,其中主要干流湘溪港长10.75km,港底宽536m,底高程-1.60.4m。湘溪北侧支流有北港、五龙港、八字桥港等河道,将上游洪水分洪至下渚湖平原区,进而排至东苕溪或余英溪。

阜溪:源于莫干山剑池,流经莫干山坞、庾村、三桥埠至箬帽山漾与余英溪汇流,经王母山接沙溪入导流港。干、支流总长54.75km,其中干流长15km,河底宽8.219.7m,底高程-2.4-1.1m。流域面积124.45km2

禺溪:源于下渚湖街道大竹山姚头里,东流经杨坟入东苕溪。河长5km,流域面积17.2km2

二、治理现状与面临形势

2009 年以来,流域内治理工程包括阜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工程、对河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地保护工程、湘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工程等一系列河道整治项目,对阜溪、湘溪港等骨干行洪河道进行了拓宽、清淤及堤防加高加固,对流域内其他众多河道进行了清淤、岸坡整治、新建堰坝、新建绿道等多项措施进行了防洪、景观等功能提升。

1)阜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阜溪中小河流治理一期工程于2011 12 月正式开动,工程总投资2722 万元,治理长度为3.88km。二期和三期工程的计划总投资分别为3291万元和3000 万元,治理长度分别为3.3km 7.6km,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有效提高阜溪两岸防洪标准,确保武康街道及莫干山现代农业综合区的防洪安全。

2)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工程

2012 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综合整治县乡河道总长505km,其中余英溪流域内包括莫干山筏头项目区(治理河道阜溪)、武康城南项目区(治理河道含湘溪港、洞仁坞溪、余英溪(铁路-万堰坝段)、太平桥港、太平桥外港支1、小石桥港等6 条河道,总长20.93km)、武康城北项目区(治理河道包括阜溪支港8、开发区内河、庄桥港、严介圩港、周家墩港、五四溪等6 条河道,总长17.573km)。

3)德清县湘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德清县湘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共涉及主流湘溪与其支流91 条,共整治河道长度主流11.81km,支流162.68km,共涵盖四项工程,分别为湘溪干流防洪工程、南干渠及湘溪支流综合治理工程、东苕溪引水工程、中部平原区县乡河道治理工程。其中堤防工程48.18km,护岸工程139.61km,清淤疏浚172.72km,清淤土方206.74 m3。工程于2016 年启动,目前堤岸工程均已完工。

4)德清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工程

德清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工程共涉及55条,共整治河道长度107.91km,共包含两期工程。一期工程治理河道20条,余英溪流域内治理河道为盘溪,治理长度9.34km,新建生态护岸5.46km,滨岸带修复21288m2,新建巡查道路4172m,生态堰坝17座,打造文化景观节点5处。一期工程于2021年完工,其中盘溪被评为2021年省级美丽河湖。二期工程包括余英溪流域内的阜溪、双溪、合溪、盘溪入库湿地及幸福联合水系等共19条河道。二期工程目前已完工,并基本实现“治理一条、见效一条”。

三、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人民至上、安全至上,优先保障中小河流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与风险防控,消除防洪薄弱环节。

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尊重河流自然形态,顺应河流自然规律,复苏河流生态环境,充分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融合,尽量避免简单的裁弯取直、渠化硬化等过度治理手段,要强化近自然理念,以实现“材质自然化、护岸缓坡化、堰坝矮少化、生物多样化”为目标,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水生态系统的质量与稳定性。

坚持系统治理、融合发展。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水域与陆域乡村、安全与生态、水下与岸上、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源头一体化治理、综合治理、水岸同治,有效建立流域、区域、行业的河湖水域岸线协同共建机制,努力打造共建共享、富民惠民的河湖治理新气象。

坚持创新机制、数字变革。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运用系统观念,着眼整体智治,以管理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全过程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二、治理范围与目标

1)治理范围

治理范围为余英溪流域,流域面积503.7km2

2)治理目标

水安全目标:县城防洪能力达到50 年一遇,集镇防洪能力达到20 年一遇,农村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 年一遇,近期重要防护区防洪达标率达到100%3 级以上堤防达标率100%4 级堤防达标率80%以上。远期4 级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100%

水生态目标:全面实现污水零直排,构建生态自然、河通流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河湖水网,近期地表水优良度达到90%,远期达到95%以上。

水景观目标:因地制宜推进滨水休闲绿道、滨水公园、亲水设施建设,营造“山水与城乡相融、自然与文化相益”的滨水文化景观,打造全域水美乡村,并实现“一村一品”,实现居民15 分钟亲水圈覆盖全域。近期美丽河湖覆盖率达50%,远期美丽河湖覆盖率达100%

水智治目标:强化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孪生流域。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重要河湖水域岸线100%自动化监管、重要水利工程100%智能化控制。近期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覆盖率达到70%,远期达到90%

水富民目标:发扬现有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并利用河湖的价值,促进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临河湖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0.9%

三、防洪区划和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城市防洪圈扩大范围防洪标准为50 年一遇,其他范围防洪标准为20 年一遇。

排涝标准: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为20 年一遇最大24 小时暴雨建成区不受淹。

四、总体布局

按照系统治理思路,结合余英溪流域内现有河湖及人文景观基础,规划通过防洪排涝能力提升、现有河漾的微改造、精提升,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一带城水串五湖、两溪排水洪无虞、数条绿道畅无阻”的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总体布局。

“一带城水串五湖”:在城防扩大圈范围内通过生态改造提升打造余英溪-木桥港-五龙港-二都港-新琪港为一条城市内心环,串联沿线的春晖湖、凤栖湖、北山塘、下渚湖及拟打造的中央湿地5 个生态节点。

“两溪排水洪无虞”:通过提升余英溪-阜溪、湘溪港行洪段防洪能力,确保流域防洪安全,洪涝无虞。

“数条绿道畅无阻”:通过建设对河口水库上游双溪、合溪、盘溪支流及南干渠等河道沿线绿道,助推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景观旅游业持续发展。

四、治理方案

4.1 防洪减灾措施

4.1.1 防洪排涝标准

1)防洪标准

根据流域防洪格局,统计各防洪保护区内人口及经济情况,根据《防洪标准》及已有规划、设计成果确定保护区防洪标准。其中城市防洪圈扩大范围防洪标准为50 年一遇,其他区域防洪标准为20 年一遇。

2)排涝标准

余英溪流域内平原区均为德清县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为20 年一遇最大24 小时暴雨建成区不受淹。即余英溪流域内除防洪河道东苕溪、阜溪、余英溪对河口水库~阜溪汇合口段外其他河道为排涝河道,排涝标准统一为20 年一遇最大24 小时暴雨建成区不受淹。

4.1.2 工程措施

为使余英溪流域达到规划防洪标准,结合东苕溪清水入湖工程及对河口水库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对余英溪对河口水库以下河段进行提标治理。工程措施包括余英溪、阜溪堤防提升,相关河道断面拓宽等。

1)余英溪堤防提升及断面改造

对河口水库下游~阜溪交汇口段现状过流能力130m3/s,通过断面优化,堤防提标改造,将最大过流能力提升至180m3/s,右岸堤防达到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河长共7.182km,包括泄洪渠段1.982km,龙头堰~阜溪汇入口段5.2km。余英溪万堰坝~官桥段现状河道过流能力不满足超标准时50m3/s 的分洪流量,拟通过断面优化、河道清淤疏浚,提升河道过流能力,治理河长2.0km

2)余英溪清淤方案

余英溪万堰坝~官桥段现状淤积深度达0.5~1.0m,使得河道过水面积不足,拟将河底高程清淤至0.5m,两岸清淤坡比不陡于1:2.5。余英溪河床属悬浮质淤泥,极易流动扩散,采用常规清淤工艺上难以实施,施工中应避免产生无效掏挖、二次回淤等不利情况,首选绞吸式清淤方案。

3)阜溪右岸堤防提升

阜溪右岸堤防长度8.92km,自余英溪交叉口至东苕溪出口,现状堤防为城西圩圩堤,防洪标准为20 年一遇。该保护区范围规划为德清县中心城区,现状防洪标准已不能满足德清城市发展需求,拟提升至50 年一遇标准。目前,阜溪下游横塘桥闸~阜溪出口段右岸现已纳入东苕溪(德清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治理长度8.92km,防洪标准为50 年一遇,拟在十四五期间进行治理。

4.2 水环境治理措施

水环境治理对象主要为余英溪城区段及上游双溪、合溪、盘溪等莫干山风景区内山溪河道。主要措施一是制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及保障、监管方案,二是进行防污截污工程,三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余英溪干流进行防污截污工程8 处,通过水生植物、湖底底质优化、底栖鱼类放养等措施,构建具有自我净化能力的水生态系统;通过保留场地农田、增加生态岛、水下森林等措施,构造从河底到水面到河岸,立体的、多层次的、相互联通的生境空间,达到水体水质改善10 处。

余英溪上游双溪、合溪、盘溪以水源涵养为主,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采用封育治理,对荒山、荒坡、疏残林地补种复绿、新建水源涵养林、串联河湖湿地、生态缓坡等多类型生态单元打造生态安全缓冲区,进行水土保持治理13 处。

4.3 水生态修复措施

水生态修复措施主要针对余英溪城区段及附近平原区内支流。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湿地修复、生物群落构建及生态配水等,实现生态修复、鱼翔浅底。建设余英溪沿线湿地面积0.5km2,建设生物群落7 处,实现余英溪、塘埠洋港、金鹅山港、余家塘港水生态修复。

1)湿地修复

在余英溪北侧建河山荡及其周边进行水域扩大,并建设湿地面积0.5km2,采用人工湿地实现水质净化。净化原理:a.沉淀池去除较大悬浮固体,进行预处理,种植有芦苇、梭鱼草等挺水植物,池底种植有轮叶黑藻、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b.曝气池的再生水分流到下游湿地,其间种植有睡莲、芡实、菱等浮水植物。

c.通过二级过滤坝进入净化池。种植荷花、梭鱼草、美人蕉等挺水植物。

d.高密度种植区可选旱伞草、莒蒲、鸢尾等挺水植物,欧菱、金鱼藻和浮萍等植物抑制藻类生长,有效净化水质。

2)生物群落构建

遵循本地植物群落系统演替规律,构建挺水-浮水-沉水层次丰富的滨岸植被体系,发挥其生态栖息地和水源净化的功能。在重建水生植被的早期,先在岸边种植一些挺水植物,起到过滤固定和提供生境等作用,并配合曝氧和投放人工基质等方法使水体的透明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等达到植物生长的最低要求,再开始沉水植物的种植;选择耐污能力和吸收能力强的沉水植物作为先锋种类,进一步提高透明度,改善了生存环境,才有利于后续其它植物的引进,进而优化水生植被的结构,建立物种丰富的水生生态系统。

3)生态配水

德清县中心城区现已实现一条生态配水通道,通过湘溪闸站从东苕溪提水,配水流量10m3/s,配水路径如下:东苕溪→湘溪(9.6km)→上柏闸→北港(4.3km)→南津桥泵站→湿地→俞家塘港(2.0km)→凤栖湖→支河一→红山泵站→南干渠(3.0km)→七都闸→余英溪/丰桥港。

现状余英溪和丰桥港为德清县城中心最主要的生态河道,河道现状常

水位分三个梯级,英溪路以上3.6m,英溪路至橡胶坝段水位2.5m(现橡胶坝已损坏无法维持水位),橡胶坝至新丰闸站段常水位1.5~1.7m。丰桥港在康民路东侧从余英溪分水,上游1.5km 长河道为新开挖河道,河道沿线水位共分3 个梯级,钢坝(恒大庭南侧)以上3.6m,钢坝至德化弄水跌2.85m,德化弄水跌以下与余英溪连通(水位原为2.5m,橡胶坝损坏后常水位为1.5~1.7m)。

4.4 水文化景观措施

4.4.1 水文化景观措施概况

结合河道岸坡整治建设滨水绿道,连点成线,串联成环,改善中心城区一心环沿线水景观及亲水环境,实现山水相依、城水相融。滨水绿道具有连通、生态、休憩、审美等多功能,是实现河道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涵盖生态、游憩、历史文化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推进滨水休闲绿道、滨水公园、亲水便民设施建设,营造“山水与城乡相融、自然与文化相益”的滨水文化景观,将余英溪流域水系打造成景观风貌特色显著、丰富多样、设施齐全的水岸景观带。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新建亲水便民配套设施35 处,新建滨水慢道69.77km

4.4.2 余英溪节点设计方案

1)总体布局

余英溪是德清人民的母亲河,中游穿越县城而过,是德清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游连接东苕溪与下渚湖湿地,是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的主战场。余英溪旧称英溪,因两岸“桃花夹岸,落英缤纷,浮漾水面,烂若锦绣”,故名英溪。落花经过了几十里激流的洗礼,至武康一带时已所存无几,文人雅士怀着花洛随水去的惆怅,把这一段溪流称余英溪。时至今日,余英溪两岸不仅有缤纷美景,还开发了商业区余英坊,已成为德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据余英溪沿线现状情况,主要通过优化“慢”、“闲”绿色游线,展现“文”、“雅”人文内涵,崇尚“乐”、“享”生活品质,塑造“高”、“新”城市印象,拟将余英溪打造为“一轴四带五核”的景观空间,将周边生态环境与余英溪相结合,使多彩风景与碧水相交印,共同创造生态和谐的幸福滨水水岸。

一轴:即为余英溪,自对河口水库下游泄洪渠~东苕溪交汇口。

四带:将余英溪自上而下根据周边环境、功能定位的差异分为生态郊

野带、人文古韵带、都市滨河带、乐活灵动带。

五核:在余英溪沿线打造5 处核心景观节点,包括龙头堰、万堰坝、

英溪公园、中央湿地公园、新民桥闸站。

2)分段治理措施

余英溪自上而下分为生态郊野带、人文古韵段、都市滨河段、乐活灵动段四大板块。

生态郊野带:该段自对河口水库~万堰坝,是德清县中心城区上游郊野区,也是对河口水库泄洪通道,承载着泄洪功能。拟对本河段进行提标治理,通过断面优化、堤防改造,将最大过流能力提升至180m3/s

人文古韵带:该段自万堰坝~英溪公园,包括余英溪主流、丰桥港支流,长度约7.5km。该段是德清老城的中心,有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岸坡整治、亲水设施等建设,串联现有余英坊、历史文化街区、孟郊祠、清河桥等滨水节点,挖掘“游子吟”、前溪歌舞文化,建设游船码头,打造水上游线,展现德清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特色。

都市滨河段:该段自英溪公园~新丰闸站,余英溪主流长度约5.2km。南临德清大道、城东新城,北靠湖州莫干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线是居民集聚区和产业集聚区,沿线有一大批知名企业。本段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水环境容量、改善河道生境,打造德清国际化现代山水田园城市的门户;柔化山水与城市边界,充分利用街边闲置绿地,增加亲水空间,打造文化活动河儿童活动为主的南北岸共享水廊,服务城市居民日常生活。

乐活灵动段:该段自新丰闸站~东苕溪汇合口,含余英溪主流长度约5.2km,金鹅湖附近的支流水系6.1km。本段围绕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打造一条联系山、城、湖的城市生态绿廊,建设一座青葱友好、创新智慧的中央生态湿地,与下渚湖湿地、凤栖湖连成江南水乡生态湿地博物苑。打造标志性的开敞式滨水广场、滨水道以及小型码头,体验丰富的水上活动,串联中央湿地公园-游船码头-新民桥闸站沿线多项水文化活动体验。

该段主要打造的景观亮点为中央湿地公园,湿地面积0.5km2。主要措施包括水系连通与重构、河道清淤、地形重塑、驳岸提升、截污引流、生态重构、慢享系统构建、科普、商业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打造“诗画溪漾湿地、青葱活力公园”,实现城水相融风貌。

截污引流:改造余英溪沿岸污水管网系统,进行截污,对周边地表径流进行引流,避免雨污水入河,影响河道水质。水系连通与重构:打通余英溪与北侧河道堵点,利用周边坑塘水面扩大中心湖区水面,拓宽湿地段余英溪河宽至40m 以上,拓宽新民桥闸站前余英溪河宽至50m 以上,河道形态从现状的平直窄重塑为宜宽则宽、宜弯则弯。……

更多详细内容见附件。

 

德清县余英溪流域中小河流治理方案(余英溪、湘溪港)



分享到: